Copyright holder: Tyndale University, 3377 Bayview Ave., Toronto, Ontario, Canada M2M 3S4 Att.: Library Director, J. William Horsey Library Copyright: This Work has been made available by the authority of the copyright owner solely for the purpose of private study and research and may not be copied or reproduced except as permitted by the copyright laws of Canada without the written authority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Copyright license: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itation: Citation for English references: Chow, Anthony Wing-Hang 鄒永恒. “Jidu jiao jiao yu qu xiang yu cheng ren pei yu” 基督教教育取向與成人培育. Jiao mu qi kan 教牧期刊 [Pastoral Journal] no. 24 (May 2008): 41-64. Citation for Chinese references: 鄒永恒:〈基督教教育取向與成人培育〉,《教牧期刊 》,第24期(2008年5月),頁41-64。 ***** Begin Content ****** TYNDALE UNIVERSITY 3377 Bayview Avenue Toronto, ON M2M 3S4 TEL: 416.226.6620 www.tyndale.ca Note: This Work has been made available by the authority of the copyright owner solely for the purpose of private study and research and may not be copied or reproduced except as permitted by the copyright laws of Canada without the written authority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Citation for English references: Chow, Anthony Wing-Hang 鄒永恒. “Jidu jiao jiao yu qu xiang yu cheng ren pei yu” 基督教教育取向與成人培育. Jiao mu qi kan 教牧期刊 [Pastoral Journal] no. 24 (May 2008): 41-64. Citation for Chinese references: 鄒永恒:〈基督教教育取向與成人培育〉,《教牧期刊 》,第24期(2008年5月),頁41-64。 [ Citation Page ] 敎牧期刊24 (2008年5月) 基督教教育取向與 成人培育 鄒永恆 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教育家諾爾斯(Malcolm Knowles)積 多研究及提倡發展成人教育理念以來,成人教育的研究有着持續的 發展。可是,這發展卻並未對基督教成人教育帶來顯著的影響。一 直以來,基督教教育都以研究兒童及青少年靈命培育為主,對於成 年信徒的培育,卻比較忽略。華人教會在成人基督教教育領域的研 究方向更相形見絀,由華人學者撰寫特別探討成年人教育的專書, 雖不能說是絕無僅有,但也是鳳毛麟角。究其原委,華人教會經常 把基督教教育事工等同於主日學。教會有成人主日學,出席率不 差,就認為成人培育事工不錯了,相信這也是叫人忽略研究及發展 成人培育事工的原因之一。此外,也許是因為教會往往覺得基本的 事工本身就是成年信徒的培育工作了。換句話說,普遍教會認為除 了兒童及青少年事工外,其他的事工,不就是成年人事工了嗎! 自然地,便覺得沒有特別去探討成人培育事工的需要了。可是, 認為教會事工絕大部分都是成人事工,不等於我們就不需要探討 怎樣使成年信徒得着栽培,靈命得着成長。西摩(Jack L. Seymour) 與米勒(Donald E. Miller)自七十年代一直積極研究教會如何進行 督教教育事工,他們於1982年編寫了《現代基督教教育取向》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Christian Education) 一書,將當時教會 進行信徒培育的各種方式歸納為五種取向。1997年,西摩再編 [ Page 41 ] [ Page ] 42 寫了《基督教教育進路:教會會眾學習取向〉(Mapping Christian Education: Approaches to Congregational Learning)一書,將本來歸 納了的五種取向再修訂為四種取向。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透過分析 這四種西方基督教教育事工取向,及筆者在2003年於多倫多所作的 一個華人教會基督教教育取向問卷調查的結果,嘗試了解華人教會 現有的成人培育事工取向,並藉此探討如何能建構更全面的成人培 育事工進路和策略。 一研究的限制 本文中的問卷調查是在加拿大進行,而填寫問卷的對象亦是身 處於多倫多的華人信徒。因着這一限制,筆者無意把問卷調査結果 當作為全球華人教會教育事工情況的指標。 由於多倫多是華人(包括中國、台灣、香港及澳門)移民海外 的主要城市之一,而且華人聚居比較集中(據加拿大人口普查顯示 約有50萬),故此,雖然研究結果未必能代表全球普遍華人教會的 基督教教教育事情況,但相信仍能反映出全球不少華人教會的實際 狀況。另一方面,由於過去華人學者極少作出有關華人教會教育事 工取向的研究,因此,雖然此問卷調査是於多倫多進行,仍然有其 重要的價值。 二研究問題 本文的研究方向乃基於下列研究問題: (1)甚麼是基督教教育取向? (2)華人教會的基督教教育事工以那一些取向為主? [ Page ] 43 (3)華人教會的基督教教育事工取向如何影響其成年信徒培育 事工? 三基督教教育取向 基督教教育取向乃是指進行基督教教育事工的方向,是教會 訂定如何實行信徒培育工作背後的原因。每一家教會都有其獨特的 處境、神學立場、宗派傳統、文化特色、信徒背景、社會情況等, 這些均會影響其基督教教育取向。而這個取向,將直接影響教會培 育信徒的目的(purposes)、目標(goals)和方法(methodology)。 西摩與米勒在1982年發表的研究結果,歸納出五種基督 教教育取向,包括信仰教導(Religious Instruction)、信仰羣體 (Faith Community)、屬靈成長(Spiritual Development)、社會解放 (Liberation)及信仰與經驗詮釋(Interpretation)。 2這五種取向雖然 各有重點,但亦不乏共通之處,因此,西摩在經過15年的反忍後 再將此五種取向歸納為四種。主要原因,是他發現「信仰與經驗詮 釋」其實包含在另外四種取向之中。「信仰與經驗詮釋」認為教會 做育事工強調信仰與日常生活的聯繫,以真理來注釋人生。3西摩 學為另外的四種取向,都同樣強調信仰與生活的整合,因此,無需 把「信仰與經驗詮釋」作為一個獨特的取向。此外,也許由於「解 放」一詞蘊含很多不同的意義,西摩選擇以「社會轉化」(Social Transformation)取代「社會解放」作為第四種取向的名稱。 1 Jack L. Seymour, Mapping Christian Education: Approaches to Congregational Learning (Nashville, TN: Abingdon Press, 1997), 18. 2 Jack L. Seymour and Donald E. Miller,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Christian Education (Nashville, TN: Abingdon Press, 1982). 3 Seymour, Mapping Christian Education, 15. [ Page ] 44 (—)「信仰教導」取向(Religious Instruction Approach) 每一位真正的基督徒,都會期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 的樣式。要了解甚麼是活像基督的生活方式,就必須從聖經真理入 手,以聖經真理原則來渡每一天的生活。以「信仰教導」為取向的 基督教教育事工,就是相信只有透過系統性的聖經教導,信徒才 能認知(identify)、解釋(interpret)聖經真理,再進到把聖經真理內 化/具體化(Incarnate)的地步,才能在生活中活出基督的樣式。 「信仰教導」取向強調四個重點:4 甲建基於聖經真理 今天不少信徒所追求的是陽靈成長的捷徑,但事實上這捷徑 並不存在。信徒必須在聖經真理上痛下苦功,才能在面對俗世洪流 時,能滿有屬靈的洞察力。「信仰教導」取向強調只有系統性的 聖經教導,才能幫助信徒建立穩固的屬靈根基,以真理的眼光來詮 釋世間的事物,將信仰與生活連在一起,信徒應對聖經的內容有所 認知,更要藉着反思聖經內容的過程來掌握真理的原則,然後在日 常生活中實踐出來. 乙理想的教學環境 要有理想的教學果效,就必須要有良好的教學環境。一個理想 的學習環境,應該是一個能夠凝聚學習氣氛,方便採用各式各樣的 教學法,及能讓成年學員安静、反思及討論的地方. 4 Seymour, Mapping Christian Education, 77-80. [ Page ] 45 丙適合的教學方法 方法是將内容傳遞到學生的途徑。有好的內容及理想的教學環 境,還需要教師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教師必須針對教學的內容、 教師的能力、學生的背景,和教學的環境來編排適合的教學方法, 務求達到理想的教學果效。 丁信仰與生活的整合 成年人渴望所學習的不只是空洞的理論,而是與日常生活有關 畝人生目標。理想的教學是讓學員將所學習到的聖經真理,實際應 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信仰教導」取向強調信仰內容(the content of faith)與信徒生活(Christian living)的整白,將神的愛、公義、和平 等價值觀在生命中活出來。 華人教會一直以來重視主日學,正是以「信仰教導」作為基督 k教育取向的最明顯例子。 (—)「信仰羣體」取向(Faith Community Approach) 『教會是一個信仰羣體,而信仰羣體生活是基督教教育的內容 量過程,5因此,參與信仰羣體生活必然帶來信仰的學習。「信 仰羣體」取向的基督教教育事工強調藉着服侍(Service)、反思 (Reflection)與聯合(Communion),來建立合乎聖經真理的人與神、 人、社會,和大自然的關係,叫生命得以成長。6 5 Seymour, Mapping Christian Education, 15. 6 Seymour, Mapping Christian Education, 15. [ Page ] 46 甲 服侍(Service - Hands) 華人教會經常強調信徒應該參與事奉,而事奉很多時被認為是 等同於事奉崗位。但筆者所指的服侍,並不是狹義的事奉崗位,而 是廣義的服侍別人,包括在工作場所、在家中及在教會中成為服侍 別人的人。「信仰羣體」取向強調服侍乃信徒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外 在的工作,並且意識到所作的事情乃是實踐信徒應有生命本質的成 果。信徒羣體亦因着彼此服侍而得以建立成為基督的身體。 乙 反思(Reflection - Head) 信徒並不是為了服侍而服侍。要服侍達至生命培育果效,就需 要就服侍作出反思。反思是現在與過去並將來的整合;透過對聖經 及教會傳統的反思,眾信徒對羣體的身分(identity)有更強的認同 感與歸屬感,懂得欣賞教會的屬靈傳統,更深體會福音的的使命, 積極地將生命與生活連成一線。 丙 聯合(Communion - Heart) 個人靈命成長不等於否定羣體的重要性,相反,信仰羣體正是 個人靈命成長的處境。信徒羣體的聯合正映照今天人與人關係疏離 的現象,信徒羣體的聯合性打破了人際相交的表面化。來自不同國 家,不同文化,不同家庭的人走在同一個地方成為神家裏的人,成 為一個身體。「信仰羣體」取向相信,透過信徒羣體的聯合,信徒 之間的彼此相愛、彼此勉勵'彼此提醒等均成為個別信徒得着培育 的途徑。 華人教會過去一直沿用的團契模式與近年來積極推動的小組事 工,可以說是以「信仰羣體」作為基督教教育取向的好例子。 [ Page ] 47 (三)「靈命建立」 取向(Spiritual Development Approach) 基督教信仰是一個以個人為基本單位的信仰。得着救恩是個 人接受基督的代贖,並以祂為生命的王。沒有人可以代替其他人信 主,也沒有人能夠因着別人的功勞而得着拯救。成聖是個人與神關 係建立的最終結果,也沒有人能夠代替別人賺取功德以至於成聖。 以「靈命建立」取向的基督教教育就是強調每一個信徒個人的靈命 成長,透過個人內在(inward)的建及外在(outward)的實踐。 甲內在的培育7 1.安靜(Silence) 保羅提醒我們,神的靈乃是叫人安靜的靈(林前十四33)。我 們生活在繁忙的世界裏,不少信徒從來沒有機會享受片刻的真正寧 靜,難怪與神的關係日漸疏離。「靈命建立」取向強調個人安靜的 幅要,安靜不是單單默不作聲,更是完全靜止,不讓世務或任何生 活上的思想「纏身」,在安靜中享受神的同在。 2.聆聽(Listening) 更重要的,是安靜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得着寧靜,而是要聆 聽。這裏所指的是內在的聆聽(inward listening),藉着內在的聆聽 帶來外在的回應(outward response)。聆聽也不是指耳朵的聆聽,乃 是透過研讀及默想神的的話語來用心聆聽,以致明白神對世界的心 意。 7 Seymour, Mapping Christian Education, 63-66. [ Page ] 48 3.安息(Sabbath Rest) 神在創造的第七天休息,這休息亦成為以色列人守安息日的起 源。今天,人都是忙碌地工作,少有休息。神定下安息的要求是要 我們知道人生不是為工作,乃是為得安息(來四1〜11 ),而安息 乃是享受神的同在。 乙外在的實踐8 1.善用基督教的資源 靈命成長若只着重內在的操練而忽略外在的支持,就會很容易 墮入自以為是,甚至錯誤理解神的心意而不自知。歷世歷代以來, 基督教會蘊藏了豊富的屬靈資源,包括了聖經和其他屬靈偉人及信 徒寫下來的著作。聖經」,都是幫助信徒建立屬靈生命的 重要資源,是靈命建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寶藏。 2.積極參與教會事工 信徒生命成長,除了有内在心靈的學習與外在屬靈資源的研究 與學習,也包括積極參與神家裏的事工,包括崇拜聚會、祈禱會、 團契或小組聚會、主日學、佈道及宣教事工等等。透過參加事工與 參與事奉,我們更能體會基督的心腸,更能深化內在心靈的學習與 外在屬靈資源的研究與學習,讓關命成長不會停留在理論的層面, 而是進入生活實踐當中。 華人教會一直強調信徒要有固定的個人靈修生活及積極參與 教會聚會及事奉,正是以「靈命建立」為基督教教育取向的一種特 點。 8 Seymour, Mapping Christian Education, 66-72. [ Page ] 49 (四)「轉化社會」取向 (Social Transformation Approach) 基督徒是世上的鹽和光,面對這個愈來愈敗壞的世代,基督 徒在世上發揮影響力更形重要,以「轉化社會」為基督教教育取向 巧是強調建立信徒成為社會上的好公民,讓社會更美善。教會教 ;育的責任就是幫助信徒看見(seeing)、判斷(judging)-並付諸行動 (action)。9「看見」是指讓信徒看見世上的苦難、不公義和壓迫, 了解這些事情發生背後的原因,乃是人與神隔絕後,人的罪彰顯出 來的結果。;判斷」乃是由尋求神的心意開始,明白祂在此際人類 歷史過程中的旨意,並藉着研讀聖經來學習認識真理原則,以致能 夠從真理立場判斷這些事情。「付諸行動」是指在「看見」與「判 斷」之後,不單在頭腦上知道應該怎樣行,而是在實際生活中實踐 州來,在世界中彰顯公義,為這黑暗與冰冷的世界帶來一點光明與 溫暖。要達至這樣的靈命成長,必須從三方面入手: 甲 在父神的眼目中成長(Growth in the vision of God) 聖經告訴我們神愛世界。信徒成長的目標,就是愈來愈懂得以 父神的眼目來看世界。教會教育事工應幫肋信徒更深入來看世上的 事物,就是更深憤會父神的心腸。 乙 在基督的品德中成長(Growth in the virtue of Christ) 在這裏,品德是指道德的真誠與力量(Moral integrity and strength)。信徒的品德直接反映個人的信仰及屬靈深度。品德的成 長就是信徒在生命中不斷地被建立,並轉化到像基督的地步,在生 活中顯岀基督的公義、和平。 9 Seymour, Mapping Christian Education, 32-34. [ Page ] 50 丙 在聖靈的工作中成長(Growth in the vocation of the Spirit) 信徒的本分是不斷地在世界中發揮鹽與光的功能。這裏所指的 工作乃是指神對人的呼召。人的責任是與神同工,創造(creating)、 釋放(liberating)、持守(sustaining)神對世界的旨意及計劃。而工作 同時指人對神呼召的全人回應, 近年來,華人基督徒對社會現象、社區及公共事務等的關注愈 來愈強'顯出華人教會對「轉化社會」取向的培育事工的重視程度 增強了。 當我們細心觀察,不難發現這四種取向均有其可取的地方,都 是合乎聖經真理的教導。由於這四種取向都只是從一個角度來建立 基督教教育事工,假若我們只認定某一個取向是唯一或較其餘幾個 取向更合乎聖經真理,就會產生偏差的危險。筆者相信每一家教會 都有其獨特之處,所在地方及會眾的文化及背景亦有不同,這四種 取向應如何配搭,難有定案。下面的圖表將四種取向放在一起,讓 讀者有一個較清晰的比較: [ Page ] 51 表一:基督教教育事工取向分析簡表 取向 轉化社會 信仰羣體 靈命建立 信仰教導 目標 幫助信徒及社區以推動良好公民化社會。 透過建立一個推動全人成長的羣體來建立 個別信徒。 幫助信徒建立 內在生命,並透過外在的行為活岀信仰。 幫助信徒以聖 經真理作根基 以達致信仰與生活的整合。 教導者 邀請學習者一同參與反思與行動。 帶領小組,建立信徒的教會生活及使命。 信徒成聖之旅 的導引者,並 幫助其實踐。 與學習者一同 建立一個屬靈學習的羣體。 學習者 自由及負責任的歷史時代參與者。 基督信仰的羣體。 成聖旅程的旅者。 負責任的學習過程參與者。 教學過程 看見、判斷、服侍、反思、聯合 靜默、聆聽、 安息、學習、服待 認知、解釋、 內化 處境 憐憫世界的教會。 處身社會的信仰羣體。 任何一個讓靈 命成長及社區 外展的場合。 強化終身學習 的學習羣體。 事工含義 協助教會完成神呼召其以另一種眼光看世界的召命,包括生命 (Being)及生活 (Living)。 幫助教會以信 仰養體的方式 來傳揚福音。 幫助信徒在生 命最深層的力 團源頭那裏支 取力量,與人 建立生命的關 係,行公義, 好懺憫。 透過以聖經真 理裝備信徒來 W助他們面對 世界。 譯自 Jack L. Seymour, Mapping Christian Education: Approaches to Congregational Learning (Nashville, TN: Abingdon Press, 1997), 21. [ Page ] 52 四多倫多華人教會教育事工取向研究 筆者於2003年7月12日於切倫怒加拿大建道中心舉辦的基督教 教育研討會中,應邀負責其中一個環節。筆者選擇了向在場來自 數十家華人教會的九十多位參加者發岀一份翻譯自西摩與克雷恩 (Margaret Crain)設計的「基督教教育事工取向」問卷。10結果共收 回69份問卷,回卷率超過70%。除少部分牧者外,由於與會者大多 為參與教會基督教教育部門事奉的信徒,此研究結果可以反映出信 徒對教育事工取向的看法. 問卷共分為十組題目,每組四句,回卷者需要就每一句來給 予分數,然後按問卷的獨特編排來計算出在四個取向中所取得的分 數(參附錄)。按原設計者的研究,若在某一取向中取得25分或以 上,便表示那取向是回卷者的優先取向。下面將就十組題目及四個 取向的問卷得分結果作出基本的分析(參表二)。 在十組的題目中,五組是「信仰教導」取得最高平均分數,三 組是「靈命建立」取得最高平均分數,而「信仰羣體」與「轉化社 會」各在一個組別中取得最高平均分數。這顯示出回卷者以「信仰 教導」與「靈命建立」為其教會教育事工的主要取向。其實,即使 有兩組分別以「信仰羣體」與「轉化社會」取得最高平均分數,並 不代表回卷者真的在這兩個組別中認定這兩種取向較為可取。在第 卜組有關成功的教會教育事工的選取中,問卷設計者以「信徒將實 踐聖經真理成為人生最高的目標」作為代表「轉化社會」取向的答 案並不是最合理的。就信徒力;,實踐聖經真理是信徒基本的信仰 生活流露,在華人教會中,一般強調信徒個人如何活出信仰,而不 一定指向要轉化信徒所身處的社區。將實踐真理等同於轉化社會是 較為武斷的說法。 10 Seymour, Mapping Christian Education, 90. [ Page ] 53 表二:十組題目的分數分布及平均得分 第一組:教會 4 3 2 1 平均數(Mean) a.是信徒在信心旅程上的向支持及鼓勵。(SD) 24 28 9 8 2.99 b.是與人分享基督信仰的地方。(RI) 19 17 21 12 2.62 c.是秉行公義,服侍有需要者的羣體。(ST) 9 7 18 35 1.86 d.是基督信仰者的團契。(FC) 17 17 21 14 2.54 第二組:基督教教育 4 3 2 1 平均數(Mean) 3.建立眾信徒成為敬拜、團契及佈道的群體。(FC) 10 13 28 18 2.22 b.幫助信徒靈命成長。(SD) 29 23 7 10 3.03 C.傳遞基督教信仰及真理的內容。(RI) 21 21 19 8 2.80 d.裝備教會及個別信徒去關心及建立他們所在的社會。(ST) 10 11 15 33 1.97 第三組:教會教育事工需要…… 4 3 2 1 平均數(Mean) a.能教導別人真理的教師。(RI) 27 16 16 10 2.87 b.與信徒在級命成長的旅程中同行的靈程導師。(SD) 29 23 8 8 3.04 c.訓練帶徒參與各種事奉的導師。(FC) 6 17 28 18 2.16 d.鼓勵信徒在生活中秉行公義的領袖。(ST) 7 13 17 32 1.93 第四組:教會教育事工幫助信徒…… 4 3 2 1 平均數(Mean) a.全人投入信仰羣體的生活中。(FC) 9 13 37 10 2.30 b.回應社會上各種需要的聲音。(ST) 7 3 15 44 1.61 c.不斷在個人靈而上成長。(SD) 28 23 9 9 3.01 d.對基督教信仰及聖經真理有深切的認識。 (RI) 25 30 8 6 3.07 第五組:基督教教育的內容應包括…… 4 3 2 1 平均數(Mean) a.社會上的問題及關注。(ST) 6 10 24 29 1.90 b.聖經真理及基督教傳統。(RI) 35 21 3 10 3.17 c.個人靈命成長。(SD) 25 30 10 4 3.10 d.教會事工。(FC) 3 8 32 26 1.83 第六組:基督教教育的場所應包括…… 4 3 2 平均數(Mean) a. 在組中彼此激勵在靈裹成長。(SD) 6 23 33 7 2.41 b.有神的愛所在的任何地方(ST) 25 15 9 20 2.65 c.有系統的教導場所,如:課室、訓練營等。(RI) 20 9 8 32 2.25 d.會眾羣體生活與事奉的各個層面。(FC) 18 22 19 10 2.70 第七組:基督教教育的目標是…… 4 3 2 1 平均數(Mean) a.幫助教會及信徒致力於醫治與更新神創造的世界。(ST) 8 13 15 33 1.94 b.教導聖經真理。(RI) 30 18 16 5 3.06 [ Page ] 54 c.豐富眾信徒的生活與事工。(FC) 9 7 32 21 2.06 d.栽培及鼓勵信徒靈命成長. (SD) 22 31 6 10 2.94 第八組:基督教教育的資源包括…… 4 3 2 平均數(Mean) a.教會生活的整體。(FC) 14 13 23 19 2.32 b.透過福音的濾鏡來分析社會上的問題及需要。(ST) 10 12 19 28 2.06 C.為教導信徒明白真理及如何實踐的系統工具資源。(RI) 28 23 11 7 3.04 d.各種屬靈操練的工具。(SD) 17 21 16 15 2.58 第九組:教會面對的問題包括…… 4 3 2 1 平均數(Mean) a.如何學習成為改變及醫治這創傷世界的媒介。(ST) 7 7 9 46 1.64 b.如何建立成為一個愛與服侍的羣體。(FC) 10 17 34 8 2.42 c.如何聲助信徒不斷探索总樣煙致靈命成長。(SD) 21 27 12 9 2.87 d.如何幫助信徒明白聖經真理與他們生活的關係。(RI) 31 18 14 6 3.07 第十組:成功的教會教育事工,乃是當…… 4 3 2 1 平均數(Mean) a.信徒將明白聖經真理成為人最高的目標。(RI) 12 14 20 23 2.22 b.信徒將實踐聖經真理成為人生最高的目標。(ST) 28 20 7 4 3.33 c.信徒常以真理來反省他們的生活。(SD) 8 29- 24 8 2.54 d.信徒成為彼此關顧的羣體。(FC) 11 6 18 34 1.91 注: ST=轉化社會 ; FC =信仰羣體;SD =靈命建立;RI =信仰教導 根據回卷者就四個取向取得25分或以上的分布(參表三), 69份回卷當中的54份都是「靈命建立」取得25分或以上為最多, 佔回卷者比率的78.3% ;「信仰教導」共有52份取得25分或以上, 也超過75% ;而「信仰羣體」及「轉化社會」兩個取向分別有19及 18份取得25分或以上,僅超過25%回卷者的比率。更重要的,是在 69份回卷之中,在「靈命建立」或「信仰教導」兩個取向中至少在 其中一個取得25分或以上的共有63份回卷,佔回卷比率的91.3%, 加上在「靈命建立」及「信仰教導」達25分者超過六成,充分顯示 出「靈命建立」及「信仰教導」為華人教會認定的信徒培育事工取 向。 [ Page ] 55 值得留意「信仰羣體」得分跟「轉化社會」的得分都較低, 是較為出乎意料的結果。華人教會對社會關注雖然逐步增長,但普 遍仍是認為教會事工主要是在靈生命建立的層面,所以「轉化社 質」得分較低是可以預期的。但是在「信仰羣體」取向上失分,是 不尋常的。近十年來,北美華人教會普遍受着加州馬鞍峰教會主任 華理克牧師所提倡的「目的導向」教會事工理念影響在建立小組 事工,甚至是教會小組化方面的積極推動是有目共睹的。而在華理 克的理念中,小組是信徒培育及門徒訓練的一個重要場所。11回卷 者在「信仰羣體」取向中給予低分數,顯示出華人教會的小組事 在信徒培育工作上表現欠佳,或至少可以說,華人教會的小組事工 強調肢體相交,而不是主要用作教導及培育。 表三:取得25分以上之取向分布 回卷人數-69 「靈命建立」得25或以上 54 78.3% 「信仰教導」得25或以上 52 75.4% 「信仰羣體」得25或以上 19 27.5% 「轉化社會」得25或以上 18 26.1% 「靈命建立」及「信仰教導均得25或以上 43 62.3% 「信仰教導」及「轉化社會」均得25或以上 12 17.4% 「轉化社會」及「信仰羣體」均得25或以上 10 14.5% 「信仰教導」及「信仰羣體」均得25或以上 10 14.5% 「靈命建立」及「信仰羣體」均得25或以上 8 11.6% 「靈而建立」及「轉化社會」均得25或以上 8 11.6% 「信仰教導」、「靈命建立」及「轉化社會」均得25或以上 5 7.2% 「信仰教導」、「轉化社會」及「信仰羣體」均得25或以上 5 7.2% 「信仰教導」、「靈命建立」及「信仰羣體」均得25或以上 4 5.8% 「靈命建立」、「轉化社會」及「信仰羣體」均得25或以上 1 1.4% 11 Rick Warren, The Purpose Driven Church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5), 146. [ Page ] 56 五華人教會教育事工取向與成人培育 曾經有人說兒童是教會的未來,也有人說青少年人是教會的 明天,那麼,成年人又是教會的甚麼呢?我相信成年人是教會的今 天!更相信若沒有了今天,就一定不會有明天和未來。要建立好教 會中的兒童及青少年,就必須先培育兒童及青少年人的導師及父 母。沒有好的導師及父母,就沒有好的兒童及青少年。而導師及父 母都是成年人,教會若不重視如何建立成年信徒,不積極地探討及 落實培育成年信徒的事工,教會的明天會是怎樣的呢? 怎樣才能有效地培育成年信徒呢?曾在香港及北美牧養教會 數十年的張傳華牧師提出要重視「講壇教導」及「培訓教導」兩方 面。12就「講壇教導」,張牧師指出講壇是餵養信徒的地方,令信 徒索命得着造就。而按他的理解,「培訓教導」應包括主日學、團 契、文字工作及領袖的榜樣。張牧師認為,主日學是教導聖經的場 所,應該有系統、有計劃地培育信徒成長。團契則是信徒受訓的地 方,是信徒學習事奉的場所。另一方面,文字工作也是造就信徒的 途徑之一,造就性的文章、信徒生命的見證及牧者的教導性文章, 均能建立信徒的生命。張牧師更指出,領袖的生命見證及榜樣,也 是建立信徒生命的重要媒介。他指出不少教會的長執領袖只顧開 會,極少參加主日學、團契等培訓聚會,導致信徒也照樣不參加主 日學及團契,對教會培育事工造成極不良的影響。張傳華牧師的觀 點,多少反映出普遍華人教會對培育事工取向的觀念。他所提出的 「講壇教導」及「培訓教導」兩方面,其實都是以「靈命建立」及 「信仰教導」為基礎的成人培育事工取向。講壇及主日學兩項,明 12 〈教會教導事工的反思〉.黃碩然編:《提升生命素質的培育》 (香港:華人基督教宗教教育促進會, 2001),頁97〜99。 [ Page ] 57 明顯是以「信仰教導」取 :的信徒培育事工。團契雖然表面上 是透過肢體相交及參限事奉來達致培育的果效,但張傳華牧師的 重點,卻是強調牧師及導師的教導。13顯示出參與事奉只能算是牧 導師教導後的一種實踐式的行動(practicum).可以說,這一種 透過團契作為培育的觀念,仍舊是以直接教導或訓練(instruction/ training)為主導的一種培育模式。當然,儘管張牧師沒有明言,但 華人教會普遍在團契或小組中加入「靈修分享」這一類的元素,明 顯是以團契作為「靈命建立」的培育場所。 黃碩然博土在1990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從六方面建構華人教會 的成年人培育事工。14分別是: (1)內容與形式並重 (2)機會與時間並重 (3)事奉與訓練並重 (4)教導與關顧並重 (5)靈命與生命並重 (6)家庭生活與教會生活並重 黃碩然博土這六點除了強調華人教會一向所着重的靈命建立」及 ,「信仰教導」外,還提出幾個值得關注的層面。首先,她指出不要 忽略成年信徒的生命培育。這並不是要將信徒的靈命與生命-分為 費,這本是不可能的。黃博士的意思,乃是教會在關注成年信徒於 屬靈知識及靈修讀經禱告等方面追求更深親近神的同時,應更多關 13張傳華:〈教會教導事工的反思》,頁99。 14黃碩然:〈成人培育事工的探討〉,吳梓明編:《邁向九十年代的基督教宗 教教育》(香港:華人基督教宗教教育促進會, 1990),頁126~131。 [ Page ] 58 注信徒日常生活所面對的各方面,包括家庭及社會。她指出成年信 徒在家庭、社會及教會中都要負起很多責任,單單關注他們在教會 生活上的需要,不足以幫助他們全人成長。15另一方面,黃碩然博 土強調培育方式的多元化。一直以來,主日學即使不是華人教會培 育成年信徒的唯一方式,也是最主要的方式!除了主日學以外,教 會似乎再沒有有系統地培育成年信徒的方法。方式多元化正強調可 以採用「同的方法,透過不同的場合,藉着不同的内容來幫助成年 信徒成長。也許是由於篇幅所限,黃博土並沒有詳細就這兩方面建 議成年信徒培育的內容,這是該文不足的地方。其實,西摩所提出 的四個信徒培育事工取向,正是華人教會在探究如何建立更全面的 成年信徒培育事工需要正視的地方。 西摩提出教會教育事工共有四種取向,分別是「信仰教導」、 「靈命建立」、「信仰羣體」及「轉化社會」。華人教會一直以 來,都是以「信仰教導」與「靈命建立」兩者作為信徒培事工的 取向。問卷調查的結果亦充分反映出這一點。四種取向雖然各有特 色,卻是互相配搭,互相補足。坎內爾(Linda Cannell)提出成年信 徒成長有五方面的需要,分別是16 (1)聖經與神學知識(Biblical and Theological Knowledge) (2)屬靈成長的操練(Spiritual Growth Disciplines) (3)事奉技巧的訓練(Equipping for Ministry) (4)生命過程的關注(Life Cycle Concerns) (5)信仰羣體的需要(Life as part of the Christian Community) 15黃碩然:〈成人培育事工的探討〉,頁129。 16 Linda Cannell, "Lecture notes for Adul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transcript (Ontario Theological Seminary, 1994). [ Page ] 59 成年信徒需要知道自己信甚麼,他們渴望明白聖經真理,渴求了解 及掌握基本的神學知識。這顯出他們並需要一種「迷信」式的信 仰,而是需要一種合情合理的真理。成年人不單需要學習真理知 識,也需要操練靈命成長,透過禱告與讀經等操練,使生命與主聯 合,讓信徒不單在頭腦上有所學習,也在心靈上得着成熟。華人教 會一直強調這兩方面的培育,這是好的,近年來更多強調事奉技巧 的訓練及信仰羣體生活的建立。透過不同的事奉技巧訓練,裝備信 徒參與不同的事奉崗位,讓信徒藉着與神同工來經歷神的實在。小 組事工的興起,強化了信徒羣體生活的建立。藉着人數不多的小 組,信徒得以與年齢 '背景等相若的信徒一同成長,透過肢體相 交,彼此支持鼓舞,互相激勵在屬靈成長路上前行。 生命過程的關注可以說是華人教會最忽略的地方。不是說我 們完全忽略了關注這方面,而是我們只偏重了某一些層面。很多時 候,教會只着重信徒物質上和身體上的需要。我們會特別為信徒的 身體軟弱禱告,牧者與探訪隊會去探望病患中的信徒,甚至在慈惠 基金中撥出款項來幫助有需要的信徒。可是,信徒生命的過程不單 止有這些需要。信徒每天面對的,是社會上形形式式的問題如:教 育、財經、工商、政治,甚至是社會上種種不平不公義的現象等 等,都是活生生的。可是,華人教會普遍都避開這些信徒朝夕遇到 的事情。筆者不是說教會需要直接參與這些事情,但教會是否有裝 備成年信徒面對這些天天發生的事情呢?我們是否將教導成年信徒 面對歸些事情的工作,留給了時事評論員、政客、政府官員,甚至 是報章的記者呢? 華人教會過往一直採用「信仰教導」及「靈命建立」兩方面的 培育取向,而「信仰羣體」取向亦已經在近十年來不斷建立,看來 如今應開始建立以「轉化社會」為取向的成年信徒培育事工了。而 事實上,縱觀中港台以至北美華人教會,這的確是現時的趨勢。可 [ Page ] 60 是,筆者看到的,卻是沒有計劃,沒有系統化的發展方向.是近似 「救火」式的信徒培育事工。就中港台而言,經常的政治爭拗引致 教會不得不多談政治民生的事情;北美教會則因着反恐戰爭及同性 婚姻合法化事件引動教會走上街頭,向社會發聲。問題是,這些都 是沒有全面計劃,沒有系統的培育路線。有一天這些事件再沒有像 火警鐘般響起來時,華人教會是否會繼續關心信徒在這方面所需要 的教導呢?另一方面,在關注「信仰羣體」及「轉化社會」取向的 同時,華人教會是否逐漸忽略了另外兩種「傳統」的成年信徒培育 事工取向,以為好像按了「自動按鈕」(cruise control)般,信徒自 然會在真理知識及靈命上成長呢? 上面的問卷調查發現,多倫多華人教會似乎忽略了「信仰羣 體」及「轉化社會」兩種取向。其他各地的華人教會是否也忽略了 一些層面呢?不過,正如筆者在前半部分介紹這四種取向時所說, 這四種取向都只是從一個角度來建立基督教教育事工,假若我們只 認定某一個取向是唯一或較其餘幾個取向更合乎聖經真理,或者是 忽略了每一個取向的重要性,就會產生偏差的危險。筆者相信每一 家教會都有其獨特之處,都需要就着所在地方及會眾的文化和背 景'制定一套適合本身教會在這四種取向方面的向度。正如多倫多 教會不一定要把「信仰羣體」及「轉化社會」兩種取向提升至跟 「信仰教導」及「靈命建立」相等的分量,而是按着多倫多華人教 會的獨特情況,信徒的背景特質及社會文化的特色,找出能夠培育 信徒生命,讓他們能夠在聖經真理知識、與神同行、肢體相交及迎 向社會的挑戰上,均能逐步成長的教會教育事工策略。近年來,不 少華人教會忽略了對自身教會特點的了解認識,只是順應潮流,專 注地模仿一些增長迅速教會的運作模式,這是極之危險的事情。培 育信徒是神給予每一家教會的責任,成年信徒培育更是極之重要的 一環。本文所論及的四種基督教教育事工取向,整體華人教會極需 [ Page ] 61 重視,並按個別堂會的特點來反思如何能更有效地培育成年信徒。 本文附有一問卷,讓讀者看看自己如何配搭這四個基督教教育取 向。最理想的做法,就是請教會中每一位參與基督教教育事工的領 袖填寫,然後討論所得的結果,尋求適切個別教會的一種配搭,則 將使教會的成年信徒培育事工有一致的方向與目標。 [ Page ] 62 附錄 基督教教育取向問卷 方法:在下面的十個基督教教育範疇中,請按着你個人對基督教教育的觀點 與信念,在四個答案中(a, b, c, d),排岀優先欠序,由最切合你的觀點 與信念開始,填上4、3、2、1。在每條中,每個分數只可填寫一次。 1.教會 a.是信徒在信心旅程上的支持及鼓勵。 b.是與人分享基督信仰的地方。 c.是秉行公義,服侍有需要羣體。 d.是基督信仰者的團契。 2.基督教教育 a.建立眾信徒立為敬拜、團契及佈道的群體。 b.幫助信徒靈命成長。 c.傳遞基督教信仰及真理的內容。 d.裝備教會及個別信徒去關心及建立他們所在的社會。 3.教會教育事工需要…… a.能教導別人真理的教師。 b.與信徒在靈命成長的旅程中同行的靈程導師。 C.訓練信徒參與各種事奉的導師。 d.鼓勵信徒在生活中秉行公義的領袖。 4.教會教育事工幫助信徒…… a.全人投入信仰羣體的生活中。 b.回應社會上各種需要的聲音。 c.不斷在個人靈命上成長。 d.對基督教信仰及聖經真理有深切的認識。 5.基督教教育的內容應包括…… a.社會上的問題及關注。 b.聖經真理及基督教傳統。 c.個人靈命成長。 d.教會事工。 [ Page ] 63 6.基督教教育的場所應包括…… a.信徒彼此激勵,在靈裏成長的小組。 b.有神的愛所在的任何地方。 c.有系統的教導場所,如:課室、訓練營等。 d.會眾羣體生活與事奉的各個層面。 7.基督教教育的目標是…… a.幫助教會及信徒致力醫治與更新神創造的世界。 b.教導聖經真理。 c.豐富眾信徒的生活與事工。 d.栽培及鼓勵信徒靈命成長。 8.基督教教育的資源包括…… a.教會生活的整體。 b.分析社會上的問題及需要的福音濾鏡。 c.為教導信徒明白真理及如何實踐的系統工具資源。 d.各種屬靈操練的工具。 9.教會面對的問題包括…… a.如何學習成為改變及醫治這創傷世界的媒介。 b.如何建立成為一個愛與服侍的羣體。 c.如何幫助信徒不斷探索怎樣達致靈命成長。 d.如何幫助信徒明白聖經真理與他們生活的關係。 10.成功的教會教育事工,乃是當…… a.信徒將明白聖經真理成為人生最高的目標。 b.信徒將實踐聖經真理成為人生最高的目標。 c.信徒常以真理來反省他們的生活。 d.信徒成為彼此關顧的羣禮。 計分法:請按您所填寫的分數,寫在下列的表上,然後按欄計算你的得分, 分數高於25分的欄也許就是你的基督教教育取向。 [ Page ] 64 轉化社會 信仰羣體 靈命建立 信仰教導 1 C d a b 2 d a b c 3 d c b a 4 b a c d 5 a d c b 6 b d a c 7 a c d b 8 b a d c 9 a b c d 10 b d c a 總分 作者譯自:Jack L. Seymour, Mapping Christian Education (Nashville, TN: Abingdon Press, 1994), 90-92. ***** This is the end of the e-text. This e-text was brought to you by Tyndale University, J. William Horsey Library - Tyndale Digital Collect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