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holder: Tyndale University, 3377 Bayview Ave., Toronto, Ontario, Canada M2M 3S4 Att.: Library Director, J. William Horsey Library Copyright: This Work has been made available by the authority of the copyright owner solely for the purpose of private study and research and may not be copied or reproduced except as permitted by the copyright laws of Canada without the written authority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Copyright license: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itation for Chinese references: 區應毓:《究天人之際:古今東西基督教教義史 (上冊)》,[Toronto, Ontario]:加拿大華人神學院,2022年。 Citation for English references: Ou Yingyu 區應毓. Jiu tian ren zhi ji: gu jin dong xi Jidu jiao jiao yi shi (shang ce) 究天人之際:古今東西基督教教義史(上冊). [Toronto, Ontario]: Jianada hua ren shen xue yuan, 2022. ***** Begin Content ****** TYNDALE UNIVERSITY 3377 Bayview Avenue Toronto, ON M2M 3S4 TEL: 416.226.6620 www.tyndale.ca Note: This Work has been made available by the authority of the copyright owner solely for the purpose of private study and research and may not be copied or reproduced except as permitted by the copyright laws of Canada without the written authority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Citation for Chinese references: 區應毓:《究天人之際:古今東西基督教教義史 (上冊)》,[Toronto, Ontario]:加拿大華人神學院,2022年。 Citation for English references: Ou Yingyu 區應毓. Jiu tian ren zhi ji: gu jin dong xi Jidu jiao jiao yi shi (shang ce) 究天人之際:古今東西基督教教義史(上冊). [Toronto, Ontario]: Jianada hua ren shen xue yuan, 2022. [ Citation Page ] 天人系列(一) 究天人之際 古今東西基督教教義史 上冊 God-Man Series (I) History of Christian Doctrines- East and West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Volume I) 區應毓著 [ Title Page ] 天人系列(一) 究天人之際—古今東西基督教教義史(上冊) God-Man Series (I) History of Christian Doctrines- East and West,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Volume I) 作 者 區應毓 编 輯 張余杏貞 文字編輯 石華 設 計 宋夢雙 出 版 加拿大華人神學院 Canadian Chinese School of Theology 發 行 加拿大華人神學教育協會 Association of Canadian Chinese Theological Education 總代理 加拿大福音證主協會 Christian Communications (Canada) 版 次 2022年1月初版 網 址 www.ccst.ca 書 號 ISBN 978-1-9991975-3-7 版權所有 ©加拿大華人神學院 © Canadian Chinese School of Theology [ Title Page Verso ] 《天人系列》序言 漢武帝年間太史公司馬遷撰寫《史記》,以紀傳體的文學體裁記述自黄帝至漢武 帝這二千五百多年的歴史,共130卷。他在《報任安書》展示其史學觀:“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藉著探索天人關係的演變,嘗試去瞭解古今歷史演繹愛 遷的動態和理念。全書以五個主題建構成,計有〈本紀〉(12卷)、<世家〉(30卷)' 〈列傳〉(70卷)、<表>(10卷)、<書>(8卷),洋洋約53萬字。《史記》文詞簡樸精鍊, 詞彙豐富壯美,語言淺白動人,有精粹的語言藝術特色,又有豐富思想內容和悲壯感 情。史實記述古今朝代興衰敗落的道理,敘事情節褒貶寫實,絕不隱惡,暴露現實; 歷史事件與人物刻副筆鋒雄厚,發人深省,促使讀者以史為鑑。 《天人系列》嘗試借用司馬遷的名言,構成三本著作,去探索基督教信仰與教 義;第一本《究天人之際——古今東西基督教教義史》,分上下册出版,全書圓融中西 的思維架構及貫通哲學與神學的基本元素。整體架構以歷史神學和教義史為主幹; 教義史的義理為"經",歷史為“緯”,經緯並行不悖;綱領以“中體西用”的手法來 陳述,共分為五部:明道篇、天道篇、人道篇、行道篇、終道篇。每部分別探討系統神 學的不同範疇,每一個神學範疇的表逹手法揉合横切觀(cross-section) 的"共時法" (synchronic)與橫貫觀(longitudinal)的"歷時法"(diachronic);共時法與歷時法 兼容並蓄,營造出教義史的高度與寬度,深而廣。全書盡量參考不同時代思想家的原 著,在註腳處羅列原著的著作和網絡資料'以便讀者可以自行查閱。鑑於専有名稱和 名字國內外有不同的翻譯和音譯,本書一貫採用中國大陸的譯音(可參照金陵協和神 學院出版的《基督教思想史》的中英對照索引表),並盡量列出香港及台灣的譯名, 又加上外文名字;讓讀者一目瞭然,不至於一頭霧水。讀者也可以在書後的英中索引 處査閱名稱的譯名及出現在書中的頁數。《究天人之際》既是古今東西基督教教義 史,本書嘗試列舉相關的中國、韓國及拉丁美洲思想家及神學家的著作。全書涉獵 [ Page ] III 的範圍涵蓋初期教會、中古時期、宗教改革及現代時期,不同神學體系都在討論範圍 內,作者嘗試以福音信仰持平地作出相關的評論。 第二本《通古今之變》以敘事體來描述第一本《究天人之際》的不同思想家和神 學家;重點不是放在他們的思想和神學上,而是他們所身處的時代和個人的心路歷 程。此書類似司馬遷在《史記——列傳》中的敘事手法,藉著人物的小故事,感悟一 些大道理;屬於“以人明事”及“以事述理”的文學體裁。由於教會歷史人物眾多,材 料的取捨只限於在第一本《究天人之際》所申述過的人物及關鍵性和峰值性的代表人 物。既是"以人明事",全書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跡;又是"以事述理”,文中申述人物身 處時代的演變和理念。故此,第二本是輔助材料,讓讀者可以對教會歷史感興趣;並 且對歷代,歷世的神學家有基本的認識,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 第三本《成一家之言》嘗試以聖經的詮釋為主線來申述系統神學,每一個教義 的重要聖經依據,筆者都“按正意分解",以"文化、文法、文體”的釋經原則去建構 系統神學的體系。這是作者本人的神學立場,也只是“一家之言”。有些系統神學的 書籍只是將聖經列為支持某神學家或神學觀點的根據,但對所引申的經文並沒有上 文下理的嚴謹解經。結果,系统神學或教理神學只是一些人本或人為所建構出來的 體系。《成一家之言》盼望是忠於聖經,以上帝所默示的話語作為建構神學的最終依 據和權威。既是一家之言,此書不多申述其他神學家的言論;重點在於本人對聖經的 理解,並且以原文解經為依據。 [ Page ] IV 自序 打從1994年起,我開始在中國培訓及教授神學,走遍大江南北,在各地的大學、 神學院、培訓中心教學;課程包括“使徒信經"、“聖經論”、“但以理書”、“啟示錄”、 “羅馬書”、“以弗所書”、“神學方法論”、“基督教教義史”、“近代神學課題”、“護 教學"等。後來當我為《天道聖經註釋》撰寫完《歷代志註釋》(上)、(下)共四册之 後,就開始構思將基督教教義史寫出來。原先只是為了給中國信徒及神學生提供一些 參考講義,後來才定意將文稿撰寫為書籍出版。經過多年的預備,又得到加拿大華人 神學院的畢業生石華及宋夢雙的大力支持,作文字編輯和設計排版,此書逐漸成形。 後來得到張余杏貞的専業編輯和校對,讓此書更完整妥善。我衷心感謝他們所付出 的辛勞。 我特別感謝為此書撰寫嘉言惠語的林榮洪博士、蘇穎智博士、嚴建平博士,他們 三人都是本人事奉人生不同階段中的良師益友。林榮洪博士在我神學畢業後,開始去 中國培訓時,曾遇上身體肺部破裂,他給予我許多鼓勵。後來我去了菲律賓聖經神學 院事奉,他又前來支持,教授中國教會史;他教學的風範至今仍歷歷在目。當加拿大 華人神學院開辦時,林博士親自教授“教會歴史”兩門課,至今已有15年頭,造就了不 少神學生。他的治學精神 、 教學理念、研究態度 、 寫作規律、事奉操守,深深烙印在我 的心中,影響著我的一生。 蘇穎智博士是我在美國德州讀神學時,大家一邊學習、一邊牧會;後來他也是我 的按牧團成員之一,我們都是在德州不同的城市牧養教會。當他為中國教會成立聯 宇聖經學院時,我欣然加入他的教學團隊。蘇牧師是一位充滿靈力和異象的人,幾年 前他看到在香港有不少以普通話為主的信徒,於是發起港九普通話培靈大會;他邀 請我與他並賴若瀚博士共同擔任第一屆講員。近年新冠疫情帶動全球一個嶄新的格 [ Page ] V 局,蘇博士有感動成立網上教會,打破地域和國界的局限;他也邀請我參與成為講員 之一,有機會與他同工,從他的身上學習甚多,為此感恩。 第三位我要鳴謝的是嚴建平博士,嚴博士在加拿大天道大學暨神學院教授“系 統神學"多年,他的授課、講道 、 寫作、勉導都深受學生的愛戴。他所成立的“勉導中 心"(Mentorship Center),造就了不少年青有為的傳道人和神學工作者。嚴博士亦師 亦友,幾年前,他還以"勉導中心"的名義賞我“教會傑出牧者”(Senior Churchman Award)的榮譽;我實在不配,感謝嚴博士的器重。嚴博士的事奉目標清晰,每年都能 出版一本重要的學術論著,並且得到世界知名的出版社和學者的好評。 此書原是為供應中國信徒和神學生的需耍而寫成,因此多採用中國通用的譯名; 並旦鑑於中國的書籍比較難獲取,我盡量將網上能找到的原著和網站羅列出來,放 在註腳。書中又直接引用了一些過去我所撰寫出版過的文稿,以補充不足之處。茲將 引用的出處列舉如下: • 《門徒三寶》區應毓著,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出版,2021年: • 本書第212頁引自《門徒三寶》61-62頁;第263頁引自73-77頁;第291頁引自101 頁;第349頁引自142-152頁。 • 《苦海無邊有情天》區應毓著,加拿大恩福協會出版,2000年: • 第244頁引自《苦海》173頁;第255頁引自186頁。 本書涉獵的範圍甚廣,涵蓋基督教每一個教義,所討論的年代、人物、思想及學 派繁多,實有掛一漏萬的錯失。作者盡量持平評論不同的神學家。若有誤區或失真之 處,純是本人的學養不足,敬請讀者指正。加拿大華人神學院的出版部鼎力相助,樂意 岀版拙作。我更感謝Johnson Foundation的贊助,提供無私的經濟支持,讓我的寫作 出版得以實現。願榮耀歸主名。 [ Page ] VI 古今东西基仰教教义史(上册) 目錄 <天人系列>序言 .... III 自序 .... V 蘇序 .... VII 林序 .... XI 嚴序 .... XIII 緒論.... 1 神學教義的發展 .... 4 第一部明道篇 第一章方法論 .... 9 A. 上帝的知識來源 .... 10 自然啟示與特殊啟示 .... 10 B. 神學的來源 .... 11 1. 啟示 .... 12 (―)經驗性的啟示(Revelation as Experience) .... 12 柏林的施莱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of Berlin, 1768-1834) --内在的窗光 .... 13 哥廷根的立敕爾(Albrecht Ritsch! of Gottingen, 1822-1889) .... 13 (二)辯證性臨在的啟示(Revelation as Dialectical Presence) .... 14 哥本哈根的祈克果或譯作克爾凱郭爾 (Soren Kierkegaard of Copenhagen, 1813-1855) .... 14 柏林的巴特(Karl Barth of Berlin, 1886-1968) .... 15 (三)歷史性的啟示(Revelation as History) .... 16 [ Page VII ] 圖賓根的馮•拉德(Gerhard von Rad of Tubingen, 1901-1971) .... 16 波蘭的潘蘭伯格(Wolfart Pannenberg of Poland, 1928-2014) .... 17 (四)教義性的啟示(Revelation as Doctrine) .... 18 拉布林的薛華(Francis Schaeffer of Labri, 1912-1984) .... 19 《今日基督教》的卡爾亨利(Carl Henry of Christianity Today , 1913-2003) .... 19 溫哥華的柏克(J.I. Packer of Vancouver, 1926-2020) .... 19 §啟示作為神學來源的評論 .... 20 2. 理性 .... 21 (一)惟獨論 .... 22 (1)惟獨啟示觀 .... 22 哥本哈根的克爾凱郭爾或譯作祈克果 (Soren Kierkegaard of Copenhagen, 1813-1855) .... 22 柏林的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 .... 23 (2)惟獨理性觀 .... 23 柯尼斯堡的康德(Immanuel Kant of Ködnigsberg, 1724-1804) .... 23 阿姆斯特丹的斯賓諾莎(Benedict Spinoza of Amsterdam, 1632-1677) .... 24 (二)高低論 .... 25 (1)理性高於啟示觀 .... 25 殉道者査斯丁或譯作游斯丁 (Justin Martyr, 100-165) .... 25 近代高等批判學(Higher Criticism) .... 26 (2)啟示高於理性觀 .... 27 迦太基的德爾圖良(Tertullian of Carthage, 160-220) .... 27 威斯敏斯特的范鐵 (Cornelius Van Til of Westminster Seminary, 1895-1987) .... 28 (三)平行論:啟示與理性平行調和觀 .... 28 希坡的輿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 .... 29 多米尼克會的阿奎那(Thomas Aquinas of Dominican, 1225-1274) .... 30 §理性作為神學來源的評論 .... 31 3. 經驗 .... 34 (一)宗教經驗提供給基督教神學基礎性的資料 .... 34 哈佛的逖力克或譯作田立克・蒂力希(Paul Tillich of Harvard, 1886-1965) .... 34 芝加哥的特雷西(David Tracy of Chicago, 1939-) .... 35 [ Page VIII ] 北京的趙紫宸(1888-1979) .... 36 §宗教經驗提供給基督教神學基礎性的評論 .... 37 (二)基督教神學提供給宗教經驗一個解釋的框架 .... 37 埃斯勒本的馬丁路德(Luther of Eisleben, 1483-1546) .... 37 牛津的魯益師或譯作路易斯(C.S. Lewis of London, 1898-1963) .... 38 4. 傳统 .... 39 "一重"傳统論(One Source Theory) .... 39 “雙重"傳统論(Dual Source Theory) .... 40 "反”傳統論 .... 40 §傳統為神學來源的評論 .... 41 C. 神學語言 .... 41 1."不同"的語言論(Equivocity) .... 42 2."相同”的語言論(Univocity) .... 43 3."類同"的語言論(Analogy) .... 44 §神學語言的評識 .... 45 D. 真理 .... 46 1.真理的絕對性 .... 46 真理相對篇(Relativity of Truth) .... 46 维特根斯坦(Ludwiq Wittqenstein, 1889-1951)的“公約主義” (conventionalism) .... 47 實在論(Realism) .... 48 溫州劉廷芳的真善美論(Timothy Lew, 1890-1947) .... 49 2. 真理論(Theory of Truth) .... 49 一致性的真理論(Coherence Theory of Truth) .... 49 實用性的真理論(Pragmatic Theory of Truth) .... 50 相符性的真理譌(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 50 §真理論的評論 .... 51 第二章聖經論 .... 53 A.教會初期(公元100-600年) .... 54 1.歷時法的研究(Diachronic Studies) .... 54 (一)異端的沖擊 .... 54 以便尼主義(Ebionism) .... 55 [ Page IX ] 馬吉安主義(Marcionism) .... 56 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 57 (二)聖經的權威與默示 .... 60 (1)教父對聖經權威與默示的見證(公元100-150) .... 61 《偽巴拿巴書信》(Epistle of Pseudo-Barnabas, 70-130) .... 61 羅馬革利免(Clement of Rome)的《致哥林多書信》(約公元95-97) .... 62 安提阿伊格納丢(Ignatius of Antioch, 110/117)的書信 .... 62 示每拿波利卡普或譯作波利甲或坡旅甲(Polycarp of Smyrna, 110-135) .... 63 希拉波利的帕比亞(Papias of Hierapolis, 130-140) .... 63 《致丢格拿都書》(Epistle to Diognetus, 150) .... 63 (2)讓教者對聖經權威與默示的見證(公元150ー300) .... 64 殉道者查斯丁或譯作游斯丁 (Justin Martyr, 100-165) .... 65 亞述的他提安(Tatian of Assyria, 110-180) .... 66 安提阿的提阿非羅(Theophilus of Antioch, d. 183/185/188) .... 66 雅典的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 of Athen, 133-190) .... 67 萊昂斯的愛仁紐或譯作愛任紐(Irenaeus of Lyons, 130-202) .... 67 亞歷山大的革利免或譯作克雷芒(Clement of Alexandria, 150-215) .... 68 迦太基的徳爾圖良或譯作特土良(Tertullian of Carthage, 160-220) .... 69 羅馬的希坡律圖(Hippolytus of Rome, 170-236) .... 70 亞歷山大的奧利金或譯作俄利根(Origen of Alexandria, 185-254) .... 70 迦太基奚普里安或譯作居普良(Cyprian of Carthage, 200-258) .... 71 (3)神學家對聖經權威與默示的見證(300ー600) .... 72 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Eusebius of Caesarea, 265-340) .... 72 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 295-373) .... 73 耶路撒冷的西里爾(Cyril of Jerusalem, 315-386) .... 73 該撒利亞的巴西勒或譯作巴西流或巴西略(Basil of Caesarea, 329-379) .... 74 米蘭的安布羅修或譯作安波羅修(Ambrose of Milan, 340-397) .... 74 伯利恆的哲羅姆或譯作耶柔米(Jerome of Bethlehem, 340-420) .... 75 君士坦丁堡的約翰.屈梭多模 (John Chrysostom of Constantinople, 347-407) .... 75 摩普修斯沙的提阿多若(Theodore of Mopsuestia, 350-428) .... 76 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 .... 76 怒西尼的本尼狄克(Benedict of Nuria, 480-547) .... 77 羅馬的格列高利一世(Gregory I, 540-604) .... 77 §初期教會對聖經權威與默示的總結 .... 78 [ Page X ] 2. 共時法的研究(Synchronic Studies) .... 79 聖經的正典(Canonicity) .... 79 "信仰的準則”(Rule of Faith) .... 79 《穆拉多利正典)(Muratorian Canon) .... 80 B.中古時期(公元600-500年) .... 82 1.歷時法的研究(Diachronic Studies) .... 82 賽维爾的依西多爾(Isidore of Seville, 560-636) .... 82 大馬士革約翰(John of Damascus, 675-749) .... 82 君士坦丁僅的奈塞福拉斯(Nicephorus of Constantinople, 758-828) .... 83 卡洛林文藝反復興(Carolingian Renaissance, 750-900) .... 83 坎特伯雷的安瑟倫(Anselm of Canterbury, 1033-1109) .... 84 黑爾斯的亞歷山大(Alexander of Hales, 1185-1245) .... 85 意大利的波拿文土拉(Bonaventure of Italy, 1221-1274) .... 85 意大利的托馬斯.阿至那(Thomas Aquinas of Italy, 1225-1274)v86 敦司的蘇格徒(Dune Scotus, 1266-1308) .... 87 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 1287-1347) .... 87 §中古時期聖經論的總結 .... 88 2.共時法的研究(Synchronic Studies) .... 88 正典的經目和數目 .... 88 經院哲學 .... 89 C.改革時期(公元1500-1750年) .... 91 1. 歷時法的研究(Diachronic Studies) .... 91 (一)宗教改革先驅的聖經論 .... 91 英國的威克里夫(Wycliffe of England, 1320-1384) .... 91 布拉格的胡司(John Huss of Prague, 1369-1415) .... 92 (二)宗教改革家的聖經論 .... 93 埃斯勒本的馬丁.路德(Luther of Eisleben, 1483-1546) .... 93 日内瓦的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of Geneva, 1509-1564) .... 95 蘇黎世的慈溫利或譯作慈運理(Zwingli of Zurich, 1484-1531) .... 96 瑞士的布林格(Bullinger of Switzland, 1504-1575) .... 97 (三)宗教改革後的聖經論 .... 98 蘇格蘭的諾克斯(John Knox of Scotland, 1514-1570) .... 98 荷蘭的阿米尼烏或護作亞米纽斯.阿米念(Arminius of Holland, 1560-1609) .... 99 [ Page XI ] (四)改革宗或歸正主義的聖經論(Reformed View of the Bible) .... 99 威斯敏斯特信條(Westminster Confession, 1648) .... 100 厄普臥或譯作愛普渥的約翰.衛斯理 (John Wesley of Epworth, 1703-1791) .... 101 再洗禮派和浸禮宗(Anabaptist, 1524 and Baptist, 1742) .... 102 (五)東正教的聖經論(1643) .... 103 2.共時法的研究(Synchronic Studies) .... 103 《拉丁文武加大譯本》(Latin Vulgate) .... 104 《次經》(Apocrapha)與《偽經》(Pseudepigrapha) .... 105 教會傅統或稱作"聖傳"(Paradosis) .... 106 改革家與聖經權威 .... 107 D.現代時期的聖經論(1750-現代) .... 108 1.歷時與共時法的研究(Diachronic-Synchronic Studies) .... 108 (一)哲學界對聖經的批判 .... 108 經臉主義(Empiricism)對聖經的批判 .... 108 理性主義(Rationalism)對聖經的批判 .... 109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不可知論對聖經的批判 .... 109 黑格爾(G.W.F. Hegel, 1770-1831)的惟心辯證法對聖經的批判 .... 110 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的進化論對聖經的批判, .... 111 (二)聖經神學界的批判學 .... 111 文獻分析學(Literary Analysis)與聖經神學(Biblical Theology) .... 111 威爾豪森(Julius Wellhausen, 1844-1918)的“底本說"(Documentary Hypothesis) .... 113 §對文獻分析學和聖經神學的評論 .... 114 聖經批判學(Biblical Criticism) .... 114 麥克藍頓(James W. McClendon,1924-2000)的敘事神學 .... 115 弗瑞(Hans Frei of Yale, 1922-1988)的結構主義 .... 116 §對聖經批判學的評論 .... 118 (三)神學界的批判學 .... 118 (1)自由主義(Liberalism)對聖經的批判 .... 118 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34)內在的靈光 .... 118 哈納克(Adolf von Harnack, 1851-1930)的《教理史》(History of Dogma) .... 119 布爾特曼(Rudolph Bultmann, 1884-1976)的"去神話說” (demythologization) .... 120 [ Page XII ] 德胡(Harold DeWolf, 1905-1986)的自然科學觀 .... 121 厄頓(Schubert Ogden. 1928-2019)的新自由主義或新有神論 .... 122 § 對自由主義聖論的評論 .... 123 (2)哲學詮釋學(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 124 德國的海德格爾 (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 124 徳國的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 .... 126 奥地利的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 .... 127 §對哲學詮釋學的評論 .... 129 (3)新正統派(Neo-Orthodox)的聖經論 .... 129 卡爾•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的辯證神學 .... 129 瑞士的布倫納(Emil Brunner of Switzerland, 1889-1966) .... 134 §對新正統派聖經論的評論 .... 134 (4)新福音派(Neo-Evangelicalism)的聖經論 .... 138 阿姆斯特將丹的柏克華(G. C. Berkouwer, 1903-1996) .... 138 富勒神學院的羅傑士 (Jack Rogers of Fuller Seminary, 1934-2016) .... 138 §對新福音派聖經論的評論 .... 139 (5)正统派(Ordothodox)的聖經論 .... 140 清教徒愛華茲(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的聖經論 .... 140 普林斯頓的沃菲爾德( (B.B, Warfield, 1851-1921) .... 141 卡爾亨利(Carl Henry, 1913-2003) .... 142 2.共時法的研究(Synchronic Studies) .... 143 (一) 聖經無誤論國際會議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Biblical Inerrancy, 1978) .... 143 (二) 中國教會的聖經論 .... 144 丁光訓(1915-2012)的"愛德高於信德” .... 144 趙紫宸(1888-1979)--信仰轉折 .... 146 王明道(1900-1991)--(靈食季刊) .... 147 §對中國教會聖經論的評論 .... 148 第二部天道篇 第一章上帝論 .... 151 壹 .三一神論 .... 151 A.教會初期(100-600年) .... 151 [ Page XIII ] 1.歷時法的研究(Diachronic Studies) .... 151 (一)教父對三一神論的見證(公元100-150) .... 152 羅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 95-140) .... 152 殉道者查斯丁或譯作游斯丁 (Justin Martyr, 100-165) .... 153 §教父們對三一神論的總結 .... 154 (二)護教者對三一神論的見證(公元150-300) .... 154 安提阿的提阿非羅(Theophilus of Antioch,死於183或188,並不確定) .... 154 雅典的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 of Athens, 133-190) .... 155 萊昂斯(或譯作伊利奈鳥)的愛仁紐或譯作愛任紐 (Irenaeus of Lyons, 130-202) .... 156 亞歷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150-215) .... 157 迦太基的德爾圖良或譯作特土良(Tertullian of Carthage, 160-220) .... 158 羅馬的希坡律圖(Hippolytus of Rome, 170-236) .... 160 亞歴山大的奧利金或譯作俄利根(Origen of Alexandria, 185-254) .... 161 璀馬的諾瓦替安(Novatian of Rome, 200-258) .... 162 §護教者對三一神論的總結 .... 162 (三)神學家對三一神論的見證(公元300-600年) .... 163 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 295-373) .... 163 普瓦泰的希拉利(Hilary of Poitiers, 310-367) .... 165 耶路撒冷的西里爾(Cyril of Jerusalem, 315-386) .... 166 該撒利亞的巴西勒(Basil of Caesarea, 329-379) .... 166 納西盎微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azianzus, 329-390) .... 168 尼撒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yssa, 335-395) .... 169 伯利恆的哲羅姆或譯作耶柔米(Jerome of Bethlehem, 340-420) .... 169 希坡的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 .... 170 §神學家對三一神論的總結 .... 172 2.共時法的研究(Synchronic Studies) .... 172 (一)異端的衝擊 .... 172 神格惟一論(Monarchianism) .... 172 以便尼神格惟一論(Ebionite/Unitarian Monarchianism) .... 173 動力神格惟一論(Dynamistic Monarchianism), .... 173 形相神格惟一論(Modalistic Monarchianism) .... 174 (二)古代教會異端概覽表 .... 176 (三)三一神論與信經 .... 178 [ Page XIV ] 《使徒信經》 .... 178 (尼西亞信經》 .... 181 《亞他那修信經》 .... 183 《卡爾西頓信經》或譯作《迦克城信經》 .... 185 B.中古時期教會(公元650-1500年) .... 186 大馬士革的約翰(John of Damascus, 675-749) .... 187 君士坦丁堡的阜丢斯(Photius of Constantinople, 810/820-893) .... 187 約翰・司各脱・厄利哲那(John Scotus Erigena or Eriugena, 815-877) .... 188 貢比涅的若瑟林或譯作羅塞林(Roscellinus of Compiegne, 1050-1125) .... 189 坎符伯雷的安瑟僑(Anselm of Canterbury, 1033-1109) .... 189 法國勒帕莱的阿伯拉德或譯作阿伯拉爾(Abelard of Le Pallet, 1079-1142) .... 19) 法國的儲巴德(Peter Lombard of France, 1096-1160) .... 191 黑爾斯的亞歴山大(Alexander of Hales, 1185-1245) .... 193 意大利的波金文土拉(Bonaventure of Italy, 1221-1274) .... 193 意大利的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of Italy, 1225-1274) .... 194 敦司的蘇格徒(Dune Scotus, 1266-1308) .... 194 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 1287-1347) .... 195 君士坦丁堡帕拉馬的靜修主義 (Constantiople Hesychasm of Gregory Palamas, 1296-1359) .... 196 §中古時期教會對三一神論的總結 .... 197 C.改革時期(公元1500-1750年) .... 198 (一)宗教改革家的三一神論 .... 198 埃斯勒本的馬丁.路德(Luther of Eisleben, 1483-1546) .... 198 日内瓦的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of Geneva, 1509-1564) .... 199 (二)宗教改革後的三一神論 .... 200 荷蘭的阿米尼烏或譯作亞米紐斯(Arminius of Holland, 1560-1609) .... 200 §宗教改革時期對三一神論的總結 .... 201 D.現代時期的三一神論(1750- 現代) .... 202 律國卡爾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 "本體模式"(modus entitativus) .... 202 蘇格蘭的麥郭爾(John Macquerrie, 1919-2007) ―“存有三一論” .... 203 耶稣會的拉納( Karl Rahner, 1904-1984) '經濟三一論”或譯作”經世三一論“ .... 203 圖賓根的莫爾特曼(Jürgan Moltmann, 1926- ) 一一社群三一論 .... 205 自由主義的三一神論 .... 210 §現代時期三一神論的評語 .... 212 [ Page XV ] 貳.上帝屬性觀 .... 212 1.歷時法的研究(Diachronic Studies) .... 214 A.教會初期(公元100-600年) .... 214 (一)教父對上帝屬性的見證(公元100-150年) .... 214 羅馬革利免(Clement of Rome)的《致哥林多書信》(約公元95-97年) .... 214 安提阿伊格納丢(Ignatius of Antioch, 1W/117)的書信 .... 214 (二)護教者對神屬性的見證(公元150-300年) .... 215 殉道者查斯丁或譯作游斯丁 (Justin Martyr. 100-165) .... 215 亞述的他提安(Tatian of Assyria, 110-180) .... 216 萊昂斯的愛仁紐(Irenaeus of Lyons, 130-202) .... 216 亞歷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150-215) .... 217 迦太基的徳爾圖良(Tertullian of Carthage, 160-220) .... 218 羅馬的希坡律圖或譯作希坡律陀(Hippolytus of Rome, 170-236) .... 218 亞歷山大的奧利金(Origen of Alexandria, 185-254) .... 219 (三)神學家對上帝屬性的見證(公元300-600年) .... 220 耶路撤冷的西里爾(Cyril of Jerusalem, 315-386) .... 220 尼撤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yssa, 335-395) .... 220 米蘭的安布羅修(Ambrose of Milan, 340-397) .... 221 希坡的輿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 .... 221 羅馬的波伊丢斯或譯作波伊提烏 (Boethius of Rome, 476-526) .... 223 §初期教會對上帝屬性的總結 .... 224 B.中古時期敎會(公元650-1500年) .... 224 約翰•司各脫•厄利哲那(John Scotus E「igena, 815-877) .... 225 坎特伯宙的安瑟倫(Anselm of Canterbury, 1033-1109) .... 226 意大利的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of Italy, 1225-1274) .... 227 敦司的蘇格徒(Dune Scotus, 1266-1308) .... 229 輿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 1287-1347) .... 230 君士坦丁堡帕拉馬的靜修主義(Hesychasm of Palamas, 1296-1359) .... 231 §中古時期教會對上帝屬性觀的總結 .... 231 C.改革時期(公元1500-1750年) .... 232 埃斯勒本的馬丁.路德(Luther of Eisleben, 1483-1546) .... 232 海德堡的墨蘭頓(Melanchthon of Heidelberg, 1497-1560) .... 234 日内瓦的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of Geneva, 1509-1564) .... 235 蘇黎世的慈溫利或譯作慈運理(Zwingli of Zurich, 1484-1531) .... 236 [ Page XVI ] (一)宗教改革家的上帝屬性觀 .... 237 (二)宗教改革後的上帝屬性觀 .... 237 荷蘭的阿米尼烏或譯作亞米紐斯(Arminius of Holland, 1560-1609) .... 237 §宗教改革時期對上帝屬性觀的總结 .... 238 D.現代時期的上帝屬性觀 (150-現代) .... 239 (一)激進派神學 (Radical Theology) 的上帝觀 .... 240 斯賓諾莎(Spinoza, 1632-677)"樣態泛神論” (Modal Pantheism) .... 241 黑格爾(Georg Wilhelm Hegel, 1770-1831)--"辯證上帝觀" .... 243 二極神論 (Bipolar Theism)的上帝觀 .... 244 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 -- "歷程形上學"的上帝觀 .... 246 神死激進神學(Death of God Radical Theology)的上帝觀 .... 250 庫比特的非實在論的上帝觀(Don Cupitt, 1934-, Non-Realism) .... 252 (二)正統派、保守派神學的上帝觀 .... 253 (三)中國教會的上帝屬性觀 .... 254 謝扶雅(892-1991) "一神兩態論"的上帝觀 .... 254 2.共時法的硏究(Synchronic Studies) .... 256 (一)上帝與罪惡來源 .... 256 苦罪既存在,上帝是否並非至善呢? .... 256 苦罪若存在,上帝是否並非全能呢? .... 256 告罪若存在,上帝是否並非全知呢? .... 257 (二)苦罪與上帝之創造 .... 259 上帝是否必須要創造呢? .... 2S9 (三)基督教與泛神論的對話 .... 260 "一"與 "多" .... 260 "神化"與"物化" .... 262 虚妄與實在 .... 263 (四)世界觀之綜論 .... 263 第二章基督論 .... 267 A.教會初期(公元100-600年) .... 267 1.歷時法的研究(Diachronic Studies) .... 267 (一)教父對基督論的見證(公元100-150年) .... 267 [ Page XVII ] 羅馬革利免(Clement of Rome)的《致哥林多書信》(約公元95-97) .... 267 安提阿的伊格納丢(Ignatius of Antioch, 110/117) .... 267 殉道者查斯丁或譯作游斯丁 (Justin Martyr, 100-165) .... 268 羅馬的希坡律圖(Hippolytus of Rome, 170-236) .... 269 (二)護教者對基督論的見證(公元150-300年) .... 270 萊昂斯的愛仁紐(Irenaeus of Lyons, 130-202) .... 270 亞歷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150-215) .... 271 迦太基的德爾圖良或譯作特土良(Tertullian of Carthage, 160-220) .... 272 亞歷山大的奥利金(Origen of Alexandria, 185-254) .... 273 §護教者對基督論的總結 .... 274 (三)神學家對基督論的見證(公元300-600年) .... 275 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 295-373) .... 275 耶路撒冷的西里爾(Cyril of Jerusalem, 315-386) .... 276 尼撒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yssa, 335-395) .... 276 亞歷山大的西里爾(Cyril of Alexandria, 376-444) .... 277 希坡的奧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 .... 278 羅馬的利奧一世(Leo I, 400-461) .... 279 §神學家對基督論的總結 .... 280 2.共時法的研究(Synchronic Studies) .... 281 異端的衝撃 .... 281 否定耶稣基督神性的阿利烏主義(或譯作亞流派) .... 281 貶低耶穌基督人性的阿波利拿流主義 .... 285 分割耶穌基督神人二性的聶斯脫利主義. .... 285 混合耶穌基督神人二性的優迪克主義 .... 287 全然的神、全然的人--亦神亦人 .... 289 ”父比我大”之正確觀念 .... 290 第六世紀的基督論 .... 291 B.中古時期(公元600-1500年) .... 293 1. 歷時法的研究(Diachronic Studies) .... 293 坎特伯雷的安瑟倫(Anselm of Canterbury, 1033-1109) .... 293 意大利的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of Italy, 1225-1274) .... 294 敦司的蘇格徒(Dune Scotus, 1266-1308) .... 294 2.共時法的研究(Synchronic Studies) .... 295 東方教會的基督”--意志論”(Monothelitism) .... 295 [ Page XVIII ] C.改革時期(公元1500-750年) .... 296 1.歷畤法的研究(Diachronic Studies) .... 296 埃斯勒本的馬工路德(Luther of Eisleben, 1483-1546) .... 296 日内瓦的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of Geneva, 1509-1564) .... 299 宗教改革後的基督論 .... 300 2.共時法的研究(Synchronic Studies) .... 301 基督的無罪性 .... 301 屬性交流(Communication of Attributes) .... 301 D.現代時期的基督論(1750-現代) .... 302 1.歷畤法的研究(Diachronic Studies) .... 302 (一)自由派(Liberal)的基督論 .... 302 德國黑格爾(Georg Wilhelm Hegel, 1770-1831) -- 黑格爾的基督論 .... 302 歴史住耶穌的探索(Quest for Historical Jesus) .... 304 德國的哈納克(Adolf von Harnack, 1851-1930) .... 306 (二)新正統派(Neo-Orthodox)的基督論 .... 307 哥本哈根的克爾凱郭爾(Soren Kierkegaard of Copenhagen, 1813-1855) .... 307 卡爾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的辯證神學 .... 307 德國潘霍華或譯作朋霍費爾 (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 .... 309 英國的托倫斯(T.E.Torrance, 1913-2007) .... 310 (三)激進(Radical)轉學的基督論 .... 311 美國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 "歷程神學的基督論" .... 311 慕尼黑的潘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 1928-2014) "啟示功能基督論"(Revelational Functional Christology) .... 312 圖賓根的莫爾特曼(Moltmann, 1926-) 终未基督論善(Eschatological Christology) .... 313 (四)天主教的基督論 .... 317 耶穌會的拉納(Karl Rahner, 1904-1984) .... 317 (五)正統派的基督論 .... 317 清教徒愛得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 .... 317 (六)中國教會的基督論 .... 318 趙紫宸(1888-1979) -- 《耶稣傳》 .... 313 謝扶雅(1892-1991) -- "中華基督教的基督論" .... 320 [ Page XIX ] 張亦鏡(1871-1931) -- 護教性的基督論 .... 322 2.共時法的研究(Synchronic Studies) .... 323 神人二性(An-hypostasis, En-hypostasis) .... 323 教父時期 .... 323 中古時期 .... 323 宗教改革期 .... 323 現代時期 .... 324 第三章聖靈論 .... 325 A.教會初期(公元100-600年) .... 325 1.歷時法的研究(Diachronic Studies) .... 325 (一)教父們對聖靈論的見證(公元100-150年) .... 325 安提阿伊格納丢(Ignatius of Antioch, 110/117)的書信 .... 325 殉道者查斯丁或譯作游斯丁(Justin Martyr, 100-165) .... 325 (二)護教者對聖靈論的見證(公元150-300年) .... 326 迦太基的徳爾圖良(Tertullian of Carthage, 160-220) .... 326 羅馬的希坡律园(Hippolytus of Rome, 170-236) .... 327 亞歷山大的奧利金(Origen of Alexandria, 185-254) .... 327 (三)神學家對聖靈論的見證(公元300-600) .... 328 耶路撒冷的西里爾(Cyril of Jerusalem, 315-386) .... 328 該撒利亞的巴西勒(Basil of Caesarea, 329-379) .... 328 納西盎撒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azianzus, 329-390) .... 330 尼撒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yssa, 335-395) .... 330 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 .... 331 羅馬的格列高利一世 (Gregory l, 540-604) .... 332 §初期教會對聖靈論的總結 .... 333 2.共時法的研究(Synchronic Studies) .... 333 異端的衝擊 .... 333 孟他努主義(Montanism) .... 333 馬其頓紐(Macedonius, d. 360) .... 336 B.中古時期(公元600-1500年) .... 337 英國的比德(The Vernerable Bede, 673-735) .... 337 意大利的波拿文土拉(Bonaventure of Italy, 1221-1274) .... 338 君士坦丁堡帕拉馬的靜修主義 [ Page XX ] (Constantiople Hesychasm of Gregory Palamas, 1296-1359) .... 338 錫耶納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Siena, 1347-1380) .... 339 §中古時期敎會對聖靈論的總結 .... 340 C.改革時期(公元1500-1750年) .... 340 (一)宗教改革家的聖靈論 .... 340 埃斯勒本的馬丁.路德(Luther of Eisleben, 1483-1546) .... 340 日内瓦的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of Geneva, 1509-1564) .... 342 (二)宗教改革後的聖靈論 .... 343 D.現代時期的聖靈論 (1750-現代) .... 344 厄普臥的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of Epworth, 1703-1791 ) .... 344 蘇格蘭的爾溫(Edward Irving, 1792-1834) .... 345 (一)靈恩運動 .... 346 聖靈運動第一波(1906-60) .... 347 聖靈運動第二波(1960-80) .... 348 聖靈運動第三波 (1981-2020) .... 348 (二)正统派的聖靈論 .... 349 聖靈的神性 .... 349 聖靈保惠師--“另一位保惠師” .... 350 (三)聖靈的工作 .... 353 於人重生前 .... 353 於人重生時 .... 355 於人重生後 .... 359 (四)中國教會的聖靈論 .... 362 吳雷川(1870-1944) -- 聖靈的"仁論" .... 362 賈玉銘 (1880-1964) -- "靈化論" .... 363 宋尚節 (1901-1944) -- "靈力論" .... 364 §對中國教會聖靈論的總結 .... 365 附錄:參考書目 .... 366 英中名稱對照 .... 383 作者簡介 [ Page XXI ] 緒論 顧名思義本書是探討古今中西神學教義史,"古今”、“中西”、“神學”、"教 義"、“史”,這幾個觀念需要有明確的定義。我們嘗試將這些詞衆以倒序的方式來說 明,“史”是古往今來世事變遷的記錄;司馬遷在《史記》中如此闡釋他的心志:“亦 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教義史”是記錄基督教的教義發展 史, "教義”是教會回應外在異端的攻撃或內在信仰的反思,凝聚結合其信仰的結晶。 “教義”此詞的希臘文是 GREEK,英文譯作doctrine,中文聖經《和合本》譯作 "善道"或"教訓",例如保羅在《提摩太前書》4:6中文譯作“善道”(“你若將這些 事提醒弟兄們,便是基督耶穌的好執事,在真道的話語和你向來所服從的善道上得 了教育”);4:16譯作“教訓”(“你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要在這些事上恆心;因 為這樣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聴你的人”)。另一個相關的用詞是教理(dogma),此 詞的希臘文動詞是dokein,意指所"認為的"或“所決定的”。《和合本》譯作“條規” (徒16:4 "他們經過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長老所定的條規交給門徒遵守");或 “旨意”、"公告"(路2:1“當那些日子,該撒亞古士督有旨意下來,叫天下人民都報名 上冊”)。在教會歷史中此詞常指教會經過大公會議的討論,所公認的信條或標準信 仰1。 再者,“神學”指的是對上帝的思辨,則思想上帝的思想;神學涵蘊歷史神學、 聖經神學、哲學神學、系統神學等領域。歷史神學著眼歷代教會和個別神學家對信仰 的反思,又藉著大公會議宣示信仰的內涵,表達於信經的認信上。聖經神學以聖經為 基礎,去闡釋 、 詮釋、傳釋上帝的啟示;重點在於聖經作者及聖經書卷的主題、 信息、 神學上。哲學神學回應當代的哲學思辨,著眼點在於文化思想的層面上。系統神學則 涵蘊以上三個層面,既以聖經為“體”,歷史神學的教義為“用",體用並重,統攝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救理 (dogma)此原是正面的詞彙,但在现代用詞中常與武斷或霸道 (dogmatic) 關聯在一起,屬於貶押的詞彙。 [ Page ] 1 般系統神學所包含上帝論、基督論、聖靈論、聖經論、世人論、罪惡論、救恩論、教會論、 末世論等範疇。 本書內容的設計與表達方式圓融揉合巾國與西方的思維架構,又融合了哲學與 神學的內涵元素。全書整體架構保留著歴史神學的風格,亦以教義為主導核心;嘗試 以教義史的義理為"經",歴史為“緯',經緯並行。全書的綱領以中地西用的手法來 舖排,共分為五部:明道篇、天道篇、人道篇、行道篇、終道篇。明道篇列舉有關傳統 系統神學的聖經論和方法論,這是關乎人如何去認識真理的認識論,西方哲學和神 學稱作知識論(epistemology)。天道篇探索三一真神的上帝論 、 基督論 、聖靈論,西 方哲學和神學稱之為形上學(metaphysics)。人道篇探討人性論、罪惡論、救贖論。行 道篇探究道德論(西方哲學稱之謂倫理學[Ethics]、成聖論、教會論;最後终道篇探 求復活論、末世論(或稱為終末論[Eschatology]、未世論(新天新地的未來說)。這 是教義史的"分部法”,全書分為五部,每部分別探討系統神學的不同分類;並且每 一個神學範疇的表達手法匯集揉合橫切觀(cross-section)的"共時法"(synchronic) 與橫貫觀(longitudinal)的"歷時法"(diachronic)。這兩個神學方法源於希臘文的 "時”(chronos),“共時法”在“chronos”前加上syn,意指"综合":綜合探討同一 時期內的共同神學問題,將不同神學家與思想家的論點陳述出來。共時法猶如樹幹 的橫切面,展現出環狀的樹幹;樹木成長畤,因著寒暑形成向外發展的不同階段。歷 時法猶如整棵樹幹般,向上不斷伸展;此法縱橫教會歴史的不同時期(初期、中古時 期、宗教改革時期、現代時期等),藉此探討教義發展的連續性(continuity)與機體性 (organismic)。筆者透過詮釋歷史人物來詮澤巫史畤代的思维、思潮、思源;人物與 時代如影隨形、並行不悖。共時法與歴畤法兼容並蓄,營造出教義史的高度與寛度, 深而廣。 共時法與歷時法皆是舊約神學的方法論,德國的舊約神學家艾克洛德 (Eichrodt)倡導以上帝的"約"(covenant)作為中心,去探討苗約橫切觀的共同主 題;以色列信仰的中心被定為上帝的聖約,所有其它教義都以聖约為支點,藉此維持 教義的發展與信息2。馮.拉德(Von Rad) 嘗試採用歴史演變橫貫觀,去探討舊約的發 展史,藉此宣告和陳述以色列貫穿在民族歷史中的傳承;一些恆常及统一的主題貫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Walther Eichrodt, trans. J. Baker, Th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 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2 vols., 1961. [ Page ] 2 在歴史時間長河內,如此歴時法試圖去呈現這生長化成的過程。一位美國舊約神 學家凱薩(Kaiser) 闡述舊約的歷時性研究時,這樣描繪:"有一個關乎事件、意義和 教導的紀錄,隨其時間的發展,圍繞一個固定核心的成長,每一階段都為整體貢獻出 生命”。歷時法好比一棵橡樹的橡子,生長成熟後成為橡樹,橡子並沒有因生長為 成熟的橡樹而被替代。此過程的發展猶如長江後浪推前浪,歷史長河接踵而來的時 代只是包含了先前的頂峰,並啟動了進一步發展的新紀元。共時法與歷時法配合起來 使用,能全面探索神學教義的主題與發展史。這是教義史的方法論,共時法是屬於垂 直法的橫切觀,探討同一時期內的教義發展、共同的主題、重要的人物;歷時法也稱 為横貫觀,縱橫貫通每一教義在歴史中的發展,教義與教理如何成為教會的信條與 信經。這兩種方法各有利弊優劣,本書溶合兩者之長,透視教義在歷史內的機體性進 程,並藉著不同基督教思想家和神學家的著作展示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 每一章的舖排都引申出某一特定教義的歷史發展,並且劃分出五個歴史時段來 討論:教會初期(100-600)、中古時期(600-1500)、改教時期(1500-1750)、現代時期 (1750-現代);斷代的年份只提供作為參考之用,不同的歷史學家有不同的斷代方 法。由於每一教義都羅列這些歷史時期,似乎有重疊的感覺;不過,筆者認為這樣編 排比較清晰,也可以加深讀者的印象。此書包含近代的中國教會及韓國教會的一些課 題及人物,至於中國早期唐朝的景教和元朝的也里可溫教即不在本書討論的範圍。 全書盡量採取客觀的描述手法,來處理不同時期及不同人物的信仰立場,惟筆者本 人認信福音派的立場;故此,個人主觀的成份及批評性的筆法是不可能避免的。有關 専有的詞彙,本書除以中文名稱表逹外,尚加外語的括號。至於教會歷史人物的 名字,由於譯名海內外並沒有統一,中港台各有不同的譯音;本書採用中國大陸的譯 名,並加上括號標明外語名字及海外華人譯名。全書所參考及引用的著作放在註腳 內,以便讀者進一步的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Gerhard Von Rad, trans. D. Stalker, Old Testament Theology: The Theology of Israel' s Historical Traditions,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1. 4 Walter Kaiser Jr. The Promise-Plan of God : A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 , Toward an Old Testament Theolog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8, pp. 1-30. [ Page ] 3 神學教義的發展 神學教義的發展是基於聖經的啟示,既有闡釋性(explanation) ,也有發展性 (expansion)。“闡釋”就是解釋上帝在聖經中的啟示,屬於釋經詮釋,傳釋上帝的 話語,並且將聖經的信仰系統化。"發展”則著重教會在歷史中如何理解神的啟示, 既有連續性(continuity) ,也有割裂性(discontinuity);"連績性”重點在於信仰的 統一性和機體性(organicism),而"割裂性”關注信仰的多樣性和異化性。“闡釋" 與“發展”,這兩者如何達到一個平衡點確實不容易,過份強調教義的闡釋性就容易 忽略歷史的機體發展性,但過於強調其發展性就會離開了使徒的教訓,偏離了真道。 19世紀英國學者紐曼(Newman)形容使徒的傳承到亞他那修(Athanasius)‘至中古 時期'宗教改革和現代時期都是一脈相承,有機體地由雛型發展到成熟。他重點提 出教義史需要以獨一真神在聖經中的啟示為依據;他提出教義的發展與改變需要有 以下的因素:保存基要核心信仰,早期觀念涵蘊後期觀念1並溶合新的思維,但不導 致內在的不諧調;新的教導能保存及詮釋固有的信仰,教會需要與時俱進,持續不斷 地發展5。 20世紀德國自由派學者哈納克6(Harnack, 1851-1930)以上帝的道徳和神國 公義為基督教的核心信仰,排除歷史上的信仰渣滓,嘗試展開由簡樸的原始信仰到 成熟複雜信仰的發展歷史。天主教學者拉納(Rahner, 1904-84)提倡教義的不斷擴展 性,希爾華克斯(Schillebeeckx, 1914-2009)進一步指出教義經山教會大公會議的延續 性。 新教(基督教)教義史多採用以聖經為本的標準來衡量教義的發展,蘇格蘭的學 者奥爾(Orr, 1884-1913)力倡使徒的教訓是基於上帝的啟示,教會應該 以闡釋聖經為最终目的,教義史是反映歷世歴代教會對神啟示内在內則的說明,不能偏離使徒的 教訓7。奧爾的觀念直接影響普林斯頓學者沃爾菲法徳(B. B. Warfield, 1851-1921)及後期 改革宗的史學家和神學家8。基督教神學教義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斷發展,但重點在於 闡釋和說明聖經的啟示和使徒的教訓。教會在每一個時期都傳承著聖經和使徒的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John Henry Newman, Essa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ristian Doctrine. 1845. John Hannah, Our Legacy: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 Doctrine. Colorado: NavPress, pp. 24-25 6 Adolf Harnack, History of Dogma, 7 vols. New York: Dover, 1961, 7 James Orr, The Progress of Dogma, 1901. 8 Louis Berkhof,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 Doctrine, Grand Rapids: Baker, 1975; Norman Geisler, Systematic Theology, 4 vols., Minneapolis: Bethany House, 2002; B. B. Warfield, Studies in Theology, 1932; Geoffrey Bromiley, Historical Theology: An Introducatio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8; Justo Gonzalez, A History of Christian Thought, 3 vols. Nashville: Abingdon, 1970, 71, 75 (胡斯都.岡察雷斯著<基督教思想史>, 南京: 金陵協和神學院出版, 2002) [ Page ] 4 訓,用當代的架構、觀念、詞彙來闡釋聖經的教義,但不能違背或超越聖經的啟示。 通常教義的發展和闡釋是回應當前文化和神學的挑戰,每一個教義的詮釋都需要與 聖經一貫的啟示相符合;並且教義史是高舉三一真神的榮耀, 展開上帝在歴史中的救 贖計究計劃。 上帝是宇宙的創造者,祂是歴史的主,在人類歷史中彰顯祂的創造和救贖計劃; 祂在全人類中召喚池的子民-使猶太人和外邦人在基督裡同歸於一、同為後嗣、同蒙 應許。整本聖經所展現的乃是神與入所立的聖約,神與人進入一個立約的關係中。耶 和華在萬人中揀選一群屬祂的子民,祂與亜當,挪亞, 亞伯拉罕, 以撒、雅各, 摩西等 立約。舊約指向基督,冀望著彌賽亞基督的來臨;舊約是影兒,新約是實體。救恩的 基礎在於耶穌基督與十架的救贖大功上,舊約藉著預言和預表來申述基督,而新約則 是預言的應驗和預表的實體。十字架是人類歷史的分水嶺,將歷史分為主前(Before Christ, B.C.)和主後(Anno Domini, A.D.)、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 B.C.E.) 和公元後(Common Era, C.E.) 9 ;並且歷史是朝著一個方向直線發展,預言與應驗都 是指向基督。基督教的歷史觀是線型的歷史觀(linear historiograph),由創世記的伊 甸園到再創造的新天新地、人的國度到彌賽亞國度,一脈相承、一氣呵成、一言貫之, 將神的愛和救贖彰顯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A.D.是拉丁文的縮寫,原本是"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年份"(in the year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anno Domini nostril Jesu Christi])。此曆法為修道士 Dionysius Exiguus of Scythia Minor(470-544)於 525 年所設定,到了 800 年時被廣泛採用。公 元是一般非基督教士為了避開基督教的意味所採用的稱謂,·源於1615年天文學家Johannes Kepler的拉丁文annus aerae nostrae vulgaris. Vulgaris 就是英文的 vulgar,即是 common 的意思。 [ Page ] 5 ***** This is the end of the e-text. This e-text was brought to you by Tyndale University, J. William Horsey Library - Tyndale Digital Collect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