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holder: Tyndale University, 3377 Bayview Ave., Toronto, Ontario, Canada M2M 3S4 Att.: Library Director, J. William Horsey Library Copyright: This Work has been made available by the authority of the copyright owner solely for the purpose of private study and research and may not be copied or reproduced except as permitted by the copyright laws of Canada without the written authority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Copyright license: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itation: Chow, Anthony Wing-Hang 鄒永恒. Huo xue, huo jiao, jian li zhu men tu: Jidu jiao jiao yu dao lun 活學, 活教, 建立主門徒: 基督教教育導論 [Discipleship by Teaching & Learning: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Education]. Xianggang: Hua Ren Shen Jin Jiao Dao Tui Xing Hui You Xian Gong Si, 2014. Citation for Chinese publication: 鄒永恒:《活學、活教、建立主門徒:基督教教育導論》, 香港:華人聖經教導推行會有限公司,2014年。 ***** Begin Content ****** TYNDALE UNIVERSITY 3377 Bayview Avenue Toronto, ON M2M 3S4 TEL: 416.226.6620 www.tyndale.ca Note: This Work has been made available by the authority of the copyright owner solely for the purpose of private study and research and may not be copied or reproduced except as permitted by the copyright laws of Canada without the written authority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Citation for English publication: Chow, Anthony Wing-Hang 鄒永恒.Huo xue, huo jiao, jian li zhu men tu: Jidu jiao jiao yu dao lun活學、活教、建立主門徒:基督教教育導論 [Discipleship by Teaching & Learning: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Education]. Xianggang: Hua Ren Shen Jin Jiao Dao Tui Xing Hui You Xian Gong Si, 2014. Citation for Chinese publication:鄒永恒:《活學、活教、建立主門徒:基督教教育導 論》,香港:華人聖經教導推行會有限公司,2014年。 活學、活教、建立主門徒 基督教教育導論 鄒永恒著 活學、活教、建立主門徒--基督教教育導論 作 者:鄒永恒 編 輯:凱蒂 排 版:黃宏裕 出版及發行:華人聖經教導推行會有限公司 網 址:http://www.cbtm.org.hk 版 次:二零一四年一月初版 國 際書號:978-988-13012-0-8 版權所有©華人聖經教導推行會有限公司 Discipleship by Teaching & Learning --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Education Author: Anthony Chow Editor: Candy Text Layout: Hongyu Huang Publisher & Distributor : Chinese Bible Teaching Ministry Limited Web: http://www.cbtm.org.hk First Edition: First Edition, January 2014 ISBN: 978-988-13012-0-8 Copyright © Chinese Bible Teaching Ministry Limited 目錄 薛序 5 金序 7 羅序一大道至簡 10 區序 11 自序 13 第一章:導論 17 第二章:基督教教育基礎(-):聖經及神學基礎 27 第三章:基督教教育基礎(二):哲學及歷史基礎 58 第四章:基督教教育基礎(三):心理學基礎 89 第五章:基督教教育基礎(四):社會學基礎 102 第六章:基督教教育的進行(一):近代基督教教育取向 106 第七章:基督教教育的進行(二):教會教育事工範疇 133 第八章:基督教教育的進行(三):分齡培育 144 第九章:基督教教育實踐理論(一):學習的基本原理 171 第十章:基督教教育實踐理論(二):教導的藝術 191 第十一章:基督教教育實踐理論(三):課程設計的基本原則 230 第十二章:基督教教育實踐理論(四):行政與前曕 246 第十三章:結語:教與學過程的整全理念 261 參考書目 264 第一章:導論 Christian Education—詞,一般譯作「基督教教育」,亦 有譯作「基督徒教育」(蘇文隆,2004)。其實不同的人對 這一詞有着不同的理解,一方面是由於各人對基督教教育 的理念不盡相同;另一方面,隨着時代的轉變,教會牧養 事工亦不斷轉變,以往認為的基督教教育理念,今天也許 並不適用(Anthony 2001 , 132) ,因此,不同時期、 不同學 者,對基督教教育一詞都會有不同的定義。 甚麼是基督教教育? 甚麼是「基督教教育」呢?美國著名基督教教育學者安 東尼(Michael J. Anthony)説:「基督教教育是那些從與神 建立的關係中得着個人屬靈重生經歷的人,透過聖靈的內 住,成長得活像基督的過程。」 (Michael Anthony 2001 , 13)根據安東尼的定義,基督教教育並非特定的一點(生命 中某一個階段),或是一個特定時間(如教導的時間),而 是一個過程(a process)。當一個人相信基督而重生,他的 生命就需要在基督裏面成長,而基督教教育就是幫助信徒 成長的過程。 另一位學者韋賀特(James Wilhoit)則指出「基督教教 育是要幫助人發現神對生命的定義,讓人的生命得自由, 並照合神心意的方式生活。」(韋賀特1999,12)相對於安 Page 17 東尼,韋賀特強調重拾生命的真義,認為基督教教育是幫 助人重新回到神創造人的本意,人應有的生活方式之中。 筆者也嘗試給基督教教育下另一個定義,或者可以 説,是本書對基督教教育的定義: 基督教教育是一個帶領人在基督裏成長的過 程。這過程乃是透過在世上活出信仰與人生使命 來達至的。 信徒在基督裏成長有兩個重要的任務,首先,是要在 世上活出信仰。信仰並非關在教會的四堵牆壁之內,而是 進入世界之中,叫真理活畫在世間(約十七:18)。因此, 基督教教育的第一個目的,就是幫助信徒學習如何在生活 中活出信仰。其次,信徒都要完成神所託付的使命。這包 括所有信徒共同承擔的普遍使命(太廿八19-20)和神對每 一個個別信徒的獨特使命(華理克2003,307)。因此,基 督教教育的第二個目的,就是幫助信徒明白並承擔神對所 有信徒的普遍使命及神給予個別信徒的獨特使命。可見, 基督教教育在教會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有關「基督教教育」的名稱,常見的大概有三個, 分別是「宗教教育」(Religious Education)、「基督教教 育」(Christian Education)和「基督教宗教教育」(Christian Religious Education)為甚麼會有這麼多名詞出現呢?它 們之間又有着甚麼關係? 「宗教教育」(Religious Education)可以説是最早用來 作為形容有關基督信仰(Christianity as a whole ,即包括 更正基督教、羅馬天主教,甚至希臘東正教)的教育工作 的專有名詞。蕭克諧指出,「宗教教育」是指「傳授宗教信 仰,培養宗教生活及訓練宗教人才之教育」(蕭克諧1989, Page 18 3)。早期在西方社會以基督信仰為主,所以「宗教教育」 一詞乃是指基督信仰的宗教教育。二十世紀末後現代主 義的興起,基督信仰已經失去其在西方社會的優越性,各 種宗教在西方有着長足的發展,「宗教教育」一詞中的「宗 教」已經不再為基督信仰所獨佔,伊斯蘭教、佛教等宗教 教育均在西方社會逐漸普及,「宗教教育」一詞再也不是 基督信仰所專用。雖然如此,北美一個主要的基督教教 育組織之一,是1903年在芝加哥成立的「宗教教育協會」 (Religious Education Association , 仍以「宗教教育」作為其 名稱,而其出版的學術期刊仍繼續以《宗教教育》(Religious Education)為名稱。 由於「宗教教育J 一詞由基督教信仰專用的名詞逐漸演 變成為供不同宗教信仰使用的普遍名詞,「基督教宗教教 育」(ChristianReligious Education) —詞遂應運而生 , 藉以 分別出這種「宗教教育」是以「基督信仰」作為基礎及內容 的宗教教育工作。 至於現在常常使用的「基督教教育」(Christian Education) 一詞,其實曾經一度是指教會所興辦的學校(蕭 克諧1989,45)。以蕭克諧博士的鉅著《基督教宗教教育概 論》為例,就是以「宗教教育」一詞來代表基督教教會內的 教導事工,而使用「基督教教育」一詞來代表教會辦學工作 (蕭克諧1989,45-102)。根據蕭氏的研究,他認為教育工 作可分為宗教教育與非宗教教育兩大類別,而其中宗教教 育又可以分為基督教教育與非基督教教育兩種。基督教教 育包括了三種教育:一是在教會內進行的教育,蕭氏稱之 為基督教宗教教育(包括:主日學、團契……等);二是教 會以外的普通教育,蕭氏稱之為基督教(普通)教育(包括 教會興辦的小學、中學、大學……等);三是基督教的領 袖教育,蕭氏稱之為基督教神學教育(即各神學院校)。我 Page 19 們可以從下面的圖表了解他的觀念。 圖一:蕭克諧的名詞使用方法(蕭克諧1989,110) 不過,今天這種觀念已經不是普遍接受的看法。根 據福音派基督教教育詞典,基督教教育顧名思義,乃是指 給予基督徒的教育(education for Christians)。 這包括其信 主之前、信主過程中及信主之後的一切學習經驗(learning experiences) (Anthony2001, 132) ° 嚴格來説,在西方基督 教群體之中,「基督教教育」與「宗教教育」是合二而一的, 都是指基督教信仰中的教育工作,不論這教育工作是在教 會內進行還是在普通教育中進行。在華人基督教群體之 中,「基督教教育」、「宗教教育」及「基督教宗教教育」三個 詞一般都是可以互通使用的(參蕭克諧1989,111)。基於 本書的內容設計,本書只會採用「基督教教育」一詞,並以 之來代表在教會裏面的教育/信徒培育事工。 基督教教育的基礎:如何產生基督教教育? 本書對基督教教育的定義是基督教教育是一個帶領人 Page 20 在基督裏成長的過程。這過程乃是透過在世上活出信仰與 人生使命來達至的。而前文亦提及基督教教育乃是指給予 基督徒的教育,當中包括其信主之前、信主過程中及信主 之後的一切學習經驗。要提供有果效的基督教教育事工, 叫信徒在與基督建立關係的一生過程中不斷成長,完成神 託付的使命,就必須從穩固的根基開始。談到基督教教育 基礎,我們不得不提到現任美國波士頓艾都華牛頓神學院 (Andover Newton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基督教教育專任 教授彭米路(Robert W. Pazmino) 西班牙裔的彭米路生於1948年,是美國浸信會 (American Baptist)按立的牧師。他先後畢業於美國哥頓 康威神學院(Gorden 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及哥 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獲道學碩士及教育博 士學位。彭米路是現今福音派基督教教育神學的代表人 物,他以基督教教育基礎作為其研究的主要方向,被譽 為是福音派基督教教育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HaroldBurgess 1996,157)。1997年,彭米路寫成其代表作《基督教教育 基礎問題》(Foundational Issues in Christian Education),此 書瞬即成為各大神學院校基督教教育入門課程的主要課 本。書中詳細勾劃出基督教教育的七大基礎,包括:聖經 學(Biblical) 、 神學(Theological)、哲學(Philosophical)、 歷史學(Historical)、 社會學(Sociological)、 心理學 (Psychological)及課程學(Curricular)。 2001年,彭米路寫成他的代表作:《神--我們的教 師》(God Our Teacher),此書成為探討基督教教育神學的 重要作品。彭氏認為要明白基督教教育的神學基礎,必須 由「三一神乃是人類的神」來作為起點。「三一神是人類的 神」強調神與人的關係的重要性,離開了神,人的生存就 失去了意義。基督教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建立人與三一神的 Page 21 關係,而要建立這種生命的關係,就必須由認識三一神入 手。對彭米路而言,認識三一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為以受造物的有限去理解創造主的無限,根本是不可能 的。人類唯一可能對三一神有所認識,就是透過祂的自我 啟示--聖經。對於認識三一神,彭米路相信父、子、 聖靈是不能分割之神的本體,聖經亦經常強調父、子、 聖靈合一的關係,因此,必須要認識神的一體性(unity, 參Pazmino2001,25)。但另一方面,三一神的啟示卻同時 強調人與神的三個位格(persons)的個別相遇(individual encounter)。這種相遇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人雖然是與 父、子、聖靈建立個別的關係,但這種關係卻同時反映出 父、子、聖靈的合一性及共有性(common life)。 這種三而一的關係,啟發出彭米路的「三一代模式的 基督教教育基礎」(Trinitarian Model of Christian Education Foundation) ,他以基督教教育的六個基礎問題作為這個代 模的架構:(Pazmino 2001, 31-35),這六個基礎問題是: 1.何事What? --基督教教育的本質(Nature) 第一個基礎問題所關心的是基督教教育的本質,即 回答:究竟我們要教甚麼? 2.為何Why? --基督教教育的目的(Purpose) 第二個基礎問題所關心的是基督教教育的目的,即 回答:為甚麼要進行教導工作? 3.何地Where? --基督教教育的處境(Context) Page 22 第三個基礎問題所關心的是基督教教育的處境,即 回答:應該在哪些地方進行教導工作? 4.如何How? --基督教教育的方法(Methods) 第四個基礎問題所關心的是基督教教育的方法,即 回答:應該採用哪一種方法進行教導工作? 5.何時When? --基督教教育的準備(Readiness) 第五個基礎問題所關心的是基督教教育的準備,即 回答:應該在甚麼時候教導甚麼內容呢? 6.何人Who?-基督教教育的人物(Persons) 第六個基礎問題所關心的是基督教教育的人物,即 回答:誰參與了教導與學習的過程? 讓我們逐一了解每一個基礎問題,並了解其重要性。 1.何事:基督教教育的本質(What:Nature) 按彭米路的定義,教育就是與受眾在其社區的獨特處 境中分享學習內容的過程,而「內容、受眾及處境」就是認 識基督教教育本質的其中一個主要途徑。 就基督教教育而言,父神就是學習內容的創造者及設 計者,祂是真理的源頭。子是那道成肉身的模範教師(The Master Teacher) ,透過祂的生命,讓我們了解我們受眾的生 命,亦懂得如何教導他們。聖靈就是那位保惠師,保守我 Page 23 們在所在的社區處境中為主作鹽作光,完成神託付的使命。 2.為何:基督教教育的目標(Why: Purpose) 彭米路套用李露懿及莊素姗(Susanne Johnson)等人 的理念,提出基督教教育目標的三一代模,分別是:宣講 (Proclamation) ' 建立(Edification)及使命(Mission) ° 就彭米路而言,「宣講」是將人(基督徒及非基督徒)領 到基督面前,生命得以不斷改變,更像基督。「建立」是 幫助他們在基督裏成長,生命得以成熟,在生命中享受基 督。「使命」是作基督徒的生命流露,以基督化的生命影響 這個世界。 3.如何:基督教教育的方法(How: Methods) 「方法」也許是華人教會教導工作者一直最重視的環 節。彭米路提出的基督教教育方法的三一代模包括:預備 (Preparation), 教導(Teaching), 檢討(Evaluation)三方面。 Page 24 4.何地:基督教教育的處境(Where: Context) 彭米路相信基督教教育主要在三個不同的處境中 進行,它們是:家庭(Home), 教會(Church)及學校 (School)。很多時候,我們都誤以為基督教教育的工作是 教會及學校(指基督教學校而言)的責任,其實並不盡然。 家庭其實也是信仰學習的基礎地點,是從小培養子女屬靈 成長的主要環境。 5.何時:基督教教育的時機(When: Readiness) 彭米路提出過去(Past)、 現在(Present)、將來(Future) 作為基督教教育的三個主要時機。過去、現在及將來是互 相關聯的,過去影響着現在、現在影響着將來。基督教教 育是全時間的教育,在適當的時機進行適當的教育,便會 得着理想的果效。 Page 25 6.何人:基督教教育的參與者(Who: Persons) 究竟誰在其中參與着基督教教育的過程呢?不少學者 的三一代模都傾向兒童(Children)、青年(Youth)、成人 (Adults)。彭米路卻選擇不單以受眾為主體,反而強調整 個教與學過程的參與者。 彭米路相信一個理想的基督教教育,不單有教師與學 生,更必須有聖靈的工作。教師除了要忠心備課外, 還要對聖靈的感動與催迫有敏鋭的觸角。同一時間, 學生亦應開放自己讓聖靈在自己身上工作,讓聖靈透 過教師的話來觸摸自己的心靈。 *註:本章有部分內容來自拙作《教育理念與基督教教育觀》,特此 聲明。 Page 26 ***** This is the end of the e-text. This e-text was brought to you by Tyndale University, J. William Horsey Library - Tyndale Digital Collections *****